沂蒙地区婚姻习俗研究

2014-08-15 00:53尹永娟王美雨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婚俗沂蒙

尹永娟 王美雨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婚姻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沂蒙婚俗与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创新,笔者将主要从继承传统和其创新这两方面,对山东沂蒙地区的婚姻习俗进行详细的概述与评论。

一、继承传统

1.婚前准备

沂蒙老区婚前准备程序繁琐复杂,基本继承了传统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和敬畏。

①提亲、相亲。我国古代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孟子·滕文公》:“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可见,古代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视,媒人主要是“通二性之好,定家室之道,”现在虽然是自由恋爱时代,但是在山东沂蒙,尤其是山村地区,媒人提亲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②定亲。男女双方相亲之后,如果情投意合,双方父母点头同意,便可“定亲”。所谓“定亲”相当于古代人所讲的“六礼”中的“纳采”,《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由此可知古人“纳采”送礼时常用雁。古代定亲除了男方送聘礼给女方之外,两家还要交换婚书,《唐律·户婚》规定“虽无婚书,但受聘礼亦是。”但《朱子家礼》注“纳采,即今世所谓言定。”目前沂蒙地区基本沿用了后一种方式,定亲日必须是翻阅黄历而挑选的良辰吉日,定亲之时男方大摆酒席宴请女方。

③查日子、送日子。“查日子”即古时所说的“择日”,是指男方找村里年长之人,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来查定结婚的日期。查定之后,男方会用红绸包好交给媒人,然后再由媒人转交女方,这就叫“送日子”。《金陵杂志》对这一礼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男家欲迎娶,先将男女八字,送星家诹吉,必使无冲犯邢剋之良辰。以红全柬上记亲人沐浴宜向时,水倾何方,上轿何时,合卺何时,避忌何人,皆历历书之,送女家,谓之送日子。”《论衡·辩崇篇》“婚嫁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故发病生祸,经法人罪,至于死亡,殚灭家门,皆不重慎,犯触忌讳之致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选定婚期的重视,这使得“查日子”这一习俗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却又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根本不愿破除迷信。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送礼、送填箱、送催妆。经过以上一系列程序,双方会将结婚日期告知各自的亲朋好友,亲友们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这在男方称为“送礼”,在女方则称为“送填箱”,这一环节体现了“六礼”中的“纳征”,《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经过这一环节,婚姻才算正式成立,这也是对古代习俗的继承。

2.结婚仪式

结婚时礼堂的布置继承了传统习俗,要贴红对联、红双喜,挂红灯笼、红气球,整个喜堂的布置以大红色为主,寓意“喜气洋洋”,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结婚时的拜堂仪式也是由传统习俗延伸而来的,同时新郎新娘给父母敬茶的传统习俗也流传至今。

①发嫁、迎亲。新娘离开娘家就被称为“发嫁”,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会有陪嫁之人,多为新娘的姐妹,新郎前去迎娶新娘就叫做“迎亲”。《礼记·哀公问》:“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沂蒙地区继承了传统,亦是由男方亲自前往迎接,体现了对新娘的尊敬。受当时的经济条件的制约,古代迎亲多用彩轿,“富室侈汰元节,赁一彩轿,费至数余。”接回新娘后要先将车停在新房周围,下车之前,新郎的母亲会将花生、红枣、栗子等塞进新娘的衣袖里,寓意“早生贵子”,与古代的“撒帐”习俗相似。

②拜堂。“拜堂”,俗称“拜天地,”新郎、新娘在众人的陪伴下回到早已布置妥当的新房后,便要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开始之前,新人的证婚人会发言祝贺并宣读结婚誓言,证婚人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入洞房后,新娘要坐帐,且坐帐期间不得随意外出。这时有专人去新房中“撒帐”,祝福新人同心同德,二是祝福他们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③闹房。宴席结束后,新娘继续坐帐,新郎送别宾客。傍晚时分,亲族好友尤其是青年男女会陆续来到新房,除一睹新娘娇容之外,还要向新娘讨要喜糖和喜烟,渲染新房的喜庆气氛。

3.婚后仪式

相比婚前准备与结婚仪式来说,婚后仪式较为简单,其中较为重要的礼俗是“回门”。

①回门。“回门”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有时新婚夫妇同行,所以又叫“双回门”,《上风录》中记载“新妇满月归宁,婿同住,谓之双回门。”婚后四五天,新娘的兄弟会将新娘接回家去,在民间这被称为“对月”。

②温锅。婚后一个较为重要的程序就是“温锅”,由新娘的妹妹来完成,意味着新郎、新娘要开始新生活。“温锅”之日也是以黄历为准而选定的好日子。“温锅”当日,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也会到场,新人会宴请他们,当然这次宴席规模要小一些,不像结婚当日那么隆重,宾客的座次安排也较为随意。

以上就是沂蒙地区对于传统婚俗的继承,虽然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但是也保留了一些迷信思想。

二、借鉴创新

1.形式创新

沂蒙地区的大部分婚姻习俗与中国传统的“六礼”的程序基本一致,但并不是完全继承,而是在借鉴西方婚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沂蒙地区婚俗废除了一些糟粕,摒弃了很多费时费力的习俗,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首先,沂蒙地区虽然继承了传统的“媒妁之言”,但是也有一些青年男女进行了创新,将传统的“媒妁之言”与现在的自由恋爱相结合,这使得这一习俗更加灵活。另外,在有些地区“过红子”等一些习俗已经被剔除。

其次,婚礼借鉴了西方婚礼的一些仪式,西方婚礼通常会有牧师宣读结婚誓言,而沂南地区也会有人宣读结婚誓言,不过不是由牧师宣读,而是由婚礼的证婚人来宣读。婚礼中新娘穿的白色婚纱也是参照西方婚纱设计。迎亲所用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改变,现在沂蒙地区迎亲队伍中基本不会再见到彩轿这种工具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最后,沂蒙地区婚后习俗的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增加了端鞋这一个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同时“回门”的日子也由传统的固定的日期变的较为随意,新娘可以随时随地“回门”,这是人们思想进步的一种体现。

2.内容创新

沂蒙地区的婚俗除了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之外,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创新,例如对定亲、查日子、拜堂、闹房、端鞋等习俗的创新。

首先,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沂蒙地区的定亲习俗也有一些创新,定亲之礼由传统的“雁”,演变为“衣服”、“现金”。另外,虽然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查日子”这一习俗,但是“日子”上所书写的内容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日子”上除写有结婚日期之外,新娘的坐帐面向,上下车的面向、地点以及新房中一些家具的摆放位置等事宜也皆书其上。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上天的保佑和祝福,从而保证婚礼的顺利进行。

其次,与传统习俗不同的是,现在人们在拜堂时省略了很多跪拜的环节。“拜堂”之后便送入洞房,现在沂蒙地区的闹房内容十分丰富,客人讨东西时有一套说辞“寺外一头牛,三人抬木头,西下有一女,火烧因家楼。”意即“特来要烟”。新婚之夜,他们会通过一些奇怪的游戏来戏弄新人。

最后,婚后二朝,新郎的亲友会到新郎家,新郎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鞋子送给他们,这就是“端鞋”。新郎将新婚之日所用的“糕”拿出来放在锅内煎炒,分给众人食用。众人用完之后,新郎为答谢众人而赠送鞋子,鞋垫一般是新郎的母亲亲手缝制的,以表示诚意。

沂蒙的婚姻习俗大概就是以上这些,通过以上这些婚俗,我们可以看出沂蒙地区婚姻习俗的很多方面都带有迷信色彩。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婚礼的操办出现了攀比、铺张浪费现象。有些人为了攀比,结婚之时不仅租来十几辆车撑场面,更是去饭馆大宴宾客,婚宴上摆个一二十桌已属常事。虽然有少部分的人已经摈弃了完全没有必要的环节,但是大部分人仍旧大办婚礼。所以沂蒙地区的婚姻习俗虽有进步,但是仍包含着传统习俗的某些糟粕和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糟粕,所以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习俗。

[1]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王增永,李仲祥.婚丧礼俗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1.1

[3]卜亚丽.媒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4]高奇.走进中国民俗殿堂[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

[5]陈来生.风俗流变:传统与风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婚俗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龙舟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