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加尔吾提库勒村扶贫对策研究

2014-08-15 00:50伊犁州党校课题组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牧民贫困户

伊犁州党校课题组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新源县塔勒德镇加尔吾提库勒村是自治区级贫困单位,属于伊犁州、新源县域内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根据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自2001年开始,州党校作为加尔吾提库勒村的长期对口帮扶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实施细则》,州党校再次对该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

一、发展现状

加尔吾提库勒村位于新源县塔勒德镇以西18公里,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8534亩,占总面积的7.2%,农民人均耕地4亩;草场121000亩,占总面积的73.8%;牧民人均草场180亩;有林地400亩,经济林300亩。该村村委会辖3个村民组,共412户,人口2120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它民族按人数比例依次为维吾尔族、回族、汉族、柯尔克孜族。54%的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25%的村民主要从事畜牧养殖业,外出务工和从事其他行业的占21%。种植业以冬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油葵、胡麻等;畜牧养殖业主要有羊、牛、马、鸡、鸭等。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该村是一个农牧业结合的村庄,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传统;无二产,三产单一,集体经济逐步弱化。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165元,低于伊犁州直平均水平近1000元;比新源县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9552元低14.5个百分点。2012年全村粮食产量1621.6吨,人均占有765公斤;养殖业大牲畜存栏10250头,年增长率偏低;富余劳力务工以短期、临时、简单劳动为主,收益很少,严重缺乏走出村镇、走向县外的能力。

(二)社会事业进展缓慢

该村路况较差,属简易砂石公路(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极为脆弱,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人畜安全饮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村电网改造完成60%左右;全村仅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1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全村农牧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文盲率达3%,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寥寥无几;卫生医疗设施落后,全村仅有一个简陋的卫生室,从业医师1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到2012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188人。

(三)贫困人口比例高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300元统计,加尔吾提库勒村尚有贫困人口226户,916人,其中:低保户88户,特困户7户;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46%,脱贫后又返贫在该村是普遍现象,其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在全县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长期贫困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源县塔勒德镇本就严重缺水,加尔吾提库勒村又处于恰普河灌区的尾部,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加之无力修建防渗渠系,已有的防渗渠道又年年失修,灌溉水损失很大。该村水位普遍较低,在地面以下十几米乃至几十米,致使打井灌溉农田成本高;单口庭院用井的费用约为2500—3500元,对贫困村的农牧民而言,多是无力承担。水是生命的源泉,种植业养殖业的命脉,水源问题不解决,脱贫、发展皆为空谈。此外,当地土壤含碱量高,全村又没有自来水和消毒处理设备、设施,农牧民长期饮用高碱水,影响身体健康,该村残疾人比例较高,与水质不达标有直接关系。

(二)交通设施差是制约该村发展的又一屏障

加尔吾提库勒村地处偏僻,目前通村公路仅有18公里,且路况较差,村集体也无力维护;大量农牧产品运出难,生产、生活资料运进难;多数村民由于生活困难,无力购买汽车、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致使该村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思想得不到解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大多数村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三)电力设施落后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加尔吾提库勒村村民居住分散,通电设施和电网运行成本较高,至今仍有150户农牧民家庭未通电;少数农牧民使用国家补贴太阳能发电锅,每天也仅能用电一小时左右。全村至今未通电话、未通网络,党和政府的声音、外界的信息总是姗姗来迟;比如村委会接受一个电子邮件,需要奔波至18公里以外的塔勒德镇去取,信息滞后不言而喻。因为电话、网络不通,导致信息闭塞,农牧民难以及时把握市场科技信息动态,成为影响该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瓶颈。

(四)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该村多数年轻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劳动技能,不懂双语,就业途径受阻塞;外出务工机会少,以至长期闲在农村,遁入贫困。新增农业人口多数为失地人口,其中年龄大的已结婚生子,因没有土地,只能与父母分种,收益微薄。村里只有几个年轻人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掌握电焊等技术,在城里找到稳定的工作,收入良好。

(五)投入不足,导致该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步履维艰

加尔吾提库勒村多数农牧民仅能温饱,没有发展资金,只能从事简单再生产,不少农牧民甚至就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化肥都无力购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虽有小额贷款,但一些农牧民因缺乏可行的还款保障或担保,放款人和借款人各存顾忌。从对加尔吾提库勒村多年帮扶的实践来看,虽然贫困村、贫困户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财力所限,难以从根本上满足该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长远需要。

三、脱贫致富的对策研究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关于扶贫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细则》。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通过不断探索具有伊犁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径,切实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有效缓解水资源的供给不足

建议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一条长十八公里的主干大渠,彻底改变水少没渠的农田灌溉现状。初步估算,修建水渠约需建设资金上百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县级财政拿出配套资金,整合各渠道扶贫资金的筹资方法。关于村民、牲畜安全饮水问题,可选择在庭院内打深度16——30米的压井(单口井各项费用约需2500——3500元)。此举既能解决饮用水,又能解决庭院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全村饮水安全的根本办法是打一口120米的深水机井,初步测算,此项工程需资金80—90万元。目前,县、镇、村三方达成共识,力争寻求新疆农牧区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拨付解决。

(二)寻求多方投入帮扶,致力解决电力、网络不畅问题

要按照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借力国家整村推进模式,逐步解决农牧民居住分散问题;合理调整现有土地承包地域,腾出集中连片定居所需土地;在此基础上,实施房、圈、路、水、电、网等一体化建设工程。镇、村领导班子要不断更新实现脱贫致富的工作理念,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之潮流;县、镇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力求把国家给予农村、农民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今年是国家实施富民安居、牧民定居优惠补贴政策的末年,必须抢抓机遇,利用政策优惠,争取自治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资金,推进加尔吾提库勒村牧民集中连片定居,从而解决路通、电通、网通的难题。

(三)积极协调相关事宜,为解决交通问题出谋划策

近十年来,在县、镇及各对口扶贫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加尔吾提库勒村已修建了18公里柏油路面,方便了当地农牧民的出行。就目前该村公路交通的实际状况,仍需修建一条贯通新源县---加尔吾提库勒村---218国道(经过七十二团九连)的公路,道路总长约35公里。此项道路一旦贯通,将极大地便利农牧民赴县城及周边市场销售农牧产品,购买所需生产资料。据交通部门测算,该项工程所需资金在百万元以上。就镇村财政、扶贫单位财力而言,是无力承担的。解决的路径是由新源县政府牵头,争取国家、自治区、援疆项目资金。

(四)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理念

针对该村一些农牧民存在的固守田园、怕担风险、安于现状等保守观念,镇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利用外出务工农民、创业致富能手的切身体验,现身说法、鼓励农牧民离开土地,务工经商。二是通过观摩州、县、镇、周边团场耕作、养殖的先进典型,增强其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紧迫感和积极脱贫的主观能动意识。三是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养,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脱贫致富发展资金

对自身不能提供担保的特困户,推行三户、五户、十户一体的联合贷款担保方式;或由村委会出面,由村集体为农牧民提供贷款担保。为确保贷款资金安全,更加有效的管好用好资金,村委会可选用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种植、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向集约化经营迈进。

(六)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开辟收入来源渠道

一是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调,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施工单位、乡镇、劳务经纪人共同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加大组织输出力度;引导和使用贫困村劳动力实现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及时发放岗位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加强诸如电焊、土木建筑、木匠、厨师、理发、服务员等技能培训,加强双语培训、民语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就业专长,增强就业竞争力。三是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培养,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组织能力,能够带领务工人员闯市场的专业人才,有序有效组织外出务工就业;鼓励经纪人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对外促销活动,努力打造绿色、特色农牧产品,不断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七)鼓励和扶持农牧民自主创新、自主创业

实施党员致富工程建设,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加强创业服务,鼓励农牧民参与农牧区产业的深度开发项目,培育和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民的持续增收。

(八)实施分类指导,改善和创新扶贫方式

首先,对现有80户贫困户进行调查分类,由扶贫单位驻村干部提供调查依据和结果;将已脱贫的予以统计剔除。其次,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农牧户进行专人技术管理与指导,在资金上给予适度倾斜,力求在短时间内实现稳定温饱的目标。第三,对有劳动力,有致富积极性,但缺乏专长的贫困户,在经营方向上加以指导,组织一批种养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下乡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定期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给予帮扶,对这类贫困户,在转移劳动力上要优先考虑。第四,五保户、特困户由政府相关部门(如民政部门),提供保障。第五,因灾致贫的,及时落实国家赈灾、救灾政策及专项资金予以帮扶。第六,对少数好逸恶劳,懒惰成性而致贫的贫困户,组织帮扶小组成员做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其“扶贫就是等你来扶”的依赖思想;帮助他们走勤劳致富的发展之路。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加尔吾提库勒村实现“七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公交车);“十有”(有邮政服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警务室、有垃圾投放点、有清洁能源、有文化活动场地、有农家超市、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贫困户达到“十能”(能用上安全饮水、用上电、能住上安居房、能享受养老保险、能享受医疗保险、能保障生产资料、能得到培训和获得信息)的标准和当年动态验收标准。

(二)主要任务

1.贫困户增收

五年内实现建档在册的贫困户稳定脱贫,现有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0%,高于全县7.6%的平均水平,到2017年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帮助贫困户建设人畜分离、标准化棚圈、防疫、品种改良、养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庭院土地栽植葡萄、石榴、核桃、苹果等果树,种植蔬菜、药材,养殖家禽;五年为15户贫困户各购进10只生产母羊,发展家庭畜牧养殖业,实现脱贫。

2.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建设扬水泵站,新修5公里防渗渠,引巩乃斯河水灌溉加尔吾提克勒村耕地,彻底解决该村农业用水问题;建深度120米的深水机井,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州党校每年为村庄分散居住的贫困户建造20—25户压井。

道路建设:修建一条贯通新源县---加尔吾提库勒村---218国道(经过七十二团九连)的公路,道路总长约35公里。村庄巷道道路建设。对村内7.5公里巷道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建设、每个巷道修建一个垃圾投放点。

通电通网建设:争取自治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资金,推进加尔吾提库勒村牧民集中连片定居,从而解决路通、电通、网通的难题。

3.生态环境建设

进行庭院综合整治,按照“十个有”模式,对贫困户庭院进行缺项补项,做到庭院整洁。

4.社会事业建设

由县、乡、村、扶贫单位共同筹措资金建设1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关配套设施器材,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在加尔吾特克勒村小学建设双语幼儿园,新建100平方米教室及配套教学设施,以加强幼儿学龄前双语教育。

每年进行500人次的农牧科技实用技能培训,对30名贫困户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猜你喜欢
农牧民贫困户
论农牧民就业的法律保障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真心帮扶贫困户的“甜蜜事业”
加价收购贫困户小麦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