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改的困惑、成因及对策

2014-08-15 00:49王兴邦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标理念

王兴邦

一、问题的表现形式

1.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论语》有“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启发式教育思想,新课标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我校也大力倡导“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因各种因素,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满堂问”、一讲到底还是屡见不鲜,把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学习变成了体力活,课堂中没有了美感,没有了兴趣,也成了低效的或无效的劳动了。

2.教材内容取舍不当

必修教科书内容分 “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部分纳入课内教学计划。虽然“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课内教学内容还是太多,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动交流,课后讨论题也无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自行解决。

3.资源媒介过度使用

许多课件一味地追求画面的丰富、美妙等,刻意地追求形式的美。学生在过多的图片展示中走马观花,没有思考的闪光,缺乏智慧的火花,如同看电影一般掠过,上课的实效也就可见一斑。实践表明,多媒体只是教学的手段,不是课堂的全部。

4.拓展迁移随意率性

许多教师为了与时俱进和拓展视野,课堂上就用问题“狂轰滥炸”,于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该问的问了,不该问的也问了,学生应接不暇,一堂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收效甚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纯粹是浮光掠影。

以上困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编排不合理方面的,如课文内容增多,“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内容都比以前有所增加;也有课改共识的缺乏方面的,社会家长对课改认识模糊,不能适应变革,难以从旧的模式中、僵化的思维方式中转变过来;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教学理念更新不够造成的。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自主合作探究还没有深入人心,旧的教学观念还很大程度地主使着教师们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各种新课标培训学习五花八门,杜郎口经验、洋思模式等,教师在上课之余学来的“迷踪拳”,不一定适应自身的土壤,课堂教学无所适从。

二、积极的解决策略

1.达成全面的课改共识

首先,理顺新课标与高考的关系。学校、教师应该认真解读大纲,理顺新课标与新高考的关系,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有效结合。其次,指导学生形成课标意识。让学生明确新课程特点及学生发展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从而建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第三,协调家庭形成课改共识。教师可根据学情,充分指导学生利用家庭语文教学资源和网络。

2.转换教师的角色定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是语文课改的指导理念。换而言之,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3.科学合理地取舍教材

新课标课本分为精读和自读两大类,每个单元的课文也都由这两类构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时和学生表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取舍延伸,认真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定位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4.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作教学设计时,要设法尽可能地把讲析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共同学习。

5.拓宽读写思维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首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样做可以逐步实现“沟通校内外”的教学目的。

网络是学习语文的丰富资源。语文学科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网络由于其新颖性、直观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6.多元评价学习的效果

语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语文,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动辄拿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做法。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实践者,也是一位不断总结、勇于反思的研究者。我们真诚地呼唤高中语文课改成功推进、顺利实施,也由衷地期盼高中语文课改能注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带来新气象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标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