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和“品”

2014-08-15 00:49周新红
中学语文 2014年27期
关键词:翠翠品味阅读教学

周新红

汉语言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的品味,从中体验出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而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认读感知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欣赏评价能力、吸收迁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吸收、迁移的能力。而实施以“读”、“品”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最终使整个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一、读

宋代苏轼提出“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观书”便是指阅读。前人观书特别强调“口治”:声入心通,以致“既得于心”而“应于手”;认为若一霎时之“眼到”与偶然之间之“心到”相结合,而“口”则长期不到,阅读效果显然是不佳的。因此,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吟读、诵读、朗读、背诵,并通过一系列的技巧指导、点拨,如情感的酝酿,表情的展示、音色的调整、节奏的安排等。让“观文者”通过激情洋溢的读,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

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朦胧诗,其“意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和讲析的结合,要求学生诵读时从全诗四节中找出四个意象群,并引导学生解读和讲析每个意象群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吟诵全诗,多数学生能诵出该诗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吟诵出该诗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追求“脱口而出”“出口成章”的境界,就是依赖有声的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巴金说,他在背诵了200篇文章后,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大致清楚了。背诵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艺术美、生活美和精神美,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因此,我在教学,开展“五分钟背诵活动”,既表示老师对背诵的高度重视,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记忆习惯,还帮助学生在背诵和感悟的交融中自觉理解文章的要旨,获取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让学生每一遍背诵都有一种新感觉。

另外,我还在课堂上采用随堂朗诵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如《再别康桥》是一首受到学生喜爱的小诗,便于吟诵。我组织学生随堂进行背诵和朗读比赛,他们吟诵时饱含感情,吟诵出轻快起伏的节奏和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通过点评对话,学生们更加贴近作家作品,感受到浓郁的感情美和流动的画面美。

如我教读《巴尔扎克葬词》一文时,我把高一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拿来进行比较导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审美的眼光来研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研究诵读时如何处理语调、速度、停顿、重音,如何读出作品独特的美,读出作品的个性。学生很快就明确得出:两者都是悼词,都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述。但前者华美、悲壮、激越、以感情动人;后者情调朴实、冷静、深沉,以理智启人。学生经过细心揣摩,对这两篇作品的诵读作了不同处理。前者语调高亢,语速时缓时慢,感情悲壮。后者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情感哀伤。

通过不同方法的读,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借助敏锐的感受力,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样就有了对整篇文章中的语言的观察感受,也就有了语感。读出了“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操”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使听者移情动容。“读者也就在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会到文章选材立意、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种种妙处。进而慢慢地进入到诗人创作时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再次在诵读中燃烧起来”。(作家徐迟语)

总之,读,可以充分发挥原文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逐渐习得并形成语感。读,可以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感情韵味,提高品味和鉴赏能力。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句义文意。诗歌要读,散文要读,小说要读,议论文的重点段落也要读。读得好,文意、问情、文势、文序、文趣,都可以在铿锵的朗读中体现出来。读,可以自由诵读,个别诵读,集体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领悟、欣赏、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品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由于作者的气质、体验和匠心不同,每篇作品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心灵震撼和审美享受,如何品味这些艺术精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旨,我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这两方面进行品味,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教者点拨、启发、明确,激疑启思,将课文教得生动活泼,学生神思飞扬,火花闪现。

例如我教小说《边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品味作品的内容,加以点拨、明确,激疑启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品人物 高尔基称文学“人”学,小说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出有个性化的、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翠翠心中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好象缺少了什么。”她想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然而又被这想法“吓怕起来。”翠翠听爷爷吹曲子,自己虽然一时沉浸在爱的梦里,但听爷爷说自己走了就“真像疯子”时,便说“我一定不走。”这些笔墨刻画了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憧憬美好爱情却又对年迈的爷爷无限依恋的性格。这位健康自然的湘西女子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知迷醉了多少读者。天保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在这场奇异的情感角逐中,二人不是争献殷勤,也不是长刀相对,而是以当地习俗唱情歌定输赢,显示了湘西男子立身行事的坦荡磊磊、正直无私。年届七旬的爷爷“人来一个就渡一个,”“歇歇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要翠翠活得“硬扎一点,结实一点,”“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想方设法为翠翠寻个好人家,一个仁爱善良和勤劳质朴的湘西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品环境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场所,行动的条件,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存在依据,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天之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月光极其柔和,实在太美丽了。”《边城》里精致描绘的自然美景,既是写实,又充溢着一种朴实情韵。正是这样神奇秀美的自然山水里,才有人物纤尘不染的美好品性,环境与人物极其和谐,相映生辉。

3.品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灵魂,它贯穿于人物活动的始终,没有情节就没有小说。早期的小说主要以情节的曲折惊险吸引读者,现代小说则又出现淡化情节的傾向。《边城》的情节看似轻描淡写,不露痕迹,但说歌——听歌——想歌三章却浑然一体,自然流畅,完整准确地描摹了翠翠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守侯爱情的心路历程。

4.品主旨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优美的人事物景,极力推崇湘西人的生活方式,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遗留的美德,是对于都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的浅薄、庸俗和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寄寓着作者对美好人生形式的向往,对纯净故乡的深情眷恋。

5.品语言 文如其人,朴素腼腆的沈从文以其敏锐细腻的情怀,轻柔灵动的调子,诗意的笔触,融合文言和方言,形成了他独有的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浓郁的乡土牧歌情调。

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品味,激活了学生内在智性情感及生活感悟,使作品的全部艺术形式、结构、技巧、隐喻、象征、意蕴等被激活,获得生动的现实形态,唤醒审美愉悦。进而以其独特热情兴趣进入到更深层的语言品味,就可以文释道,把文章的内容、情感剖析得更精辟而深刻。

所谓品味语言,不是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什么词性,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手法,什么表达方式,而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语行文之精妙,在特定的语境中,着重体会文章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如何品味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比读,就显出优劣。我在阅读教学中,把品味语言和读有效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朗读、诵读,很好的把握文情、文势、文趣,从语言的品味中“品”出“味”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翠翠品味阅读教学
品味年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