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当为之三“点”

2014-08-15 00:49林温云
中学语文 2014年27期
关键词:孔子思维老师

林温云

教学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教师的“教”,一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考量分析,我们发现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学生的“学”是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陶行知先生把“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合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一文中,更是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影响的学习,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已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如何“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学”,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优化,是每位老师的不懈追求,每位老师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我们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思考与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不同表现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点燃、点化,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学”,使课堂效率最优化,形成高效课堂,体现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紧密结合。

一、启发式的点拨是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支持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心理障碍与思维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乌申斯基在《劳动的心理与教育意义》中写到“不是教,而只是帮助学。”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适度点拨,给学生帮助,把学生思维理正,引向主要目标。点拨必须指向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根据需要,针对学生实际,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激起学生内心活动,启发学生,善于改变角度,提高课堂价值。

请看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黔之驴》的教学片断。

师:寓言故事中有形象,这个故事里的主要形象是谁?

生:驴。

师:那故事描写了一只怎样的驴?请在文章中画出写驴的词句。

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从老虎的视角写驴,驴很强大。

师:是“强大”,还是“大”?

生(肯定):强大。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庞然大物。

师:“庞然大物”是指“强大”吗?黄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什么时候用“庞然大物”?黄老师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大家看行不行——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同风云,所向无敌,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生(七嘴八舌):不行,不行。

生:“庞然大物”这个词不能用在人身上。

师:真是吗?

生: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物。就是指那些外表强大而实质上并不强大的人。

师:回到前面一个问题:用“庞然大物”来形容驴,是指驴“强大”还是“大”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大”,形体大。“强大”是指力量,从后文看驴的力量并不强大。

(转引自赵元香《于细微处见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2期)

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黄老师一番启发追问式的点拨,学生清楚“庞然大物”一词不是为了表现驴的强大,只是要说明驴的体形巨大,这就利于学生明白这只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特征,也让学生明确老虎在初见驴时产生“以为神”的心理,做出“蔽林间窥之”的举动的真实性,为学生把握故事中的两个形象做了坚实的铺垫。

倘若没有黄老师的这几个追问点拨,学生对“庞然大物”这个关键词的理解就很有可能流于肤浅表面甚至偏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也就无从准确解决。

课堂,是不设防的。再多完备的预设,也敌不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意外。

如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冉有与季路犯了同样的错误,可是孔子批评时,为什么只将矛头指向了冉有,好像季路与这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孔子是不是偏爱季路?”对这个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教师进行如下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里需要我们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进行比较阅读。看两个史实:①《史记》记载,季路小孔子九岁,冉有小二十九岁,冉有属于小字辈。孔子十分信奉长幼之序,所以他就重点训斥冉有,同时,旁敲侧击地批评季路。②《史记》相关篇章记载了冉有好‘勇’而不好‘仁’,得到季康子特别赏识与器重。因此,冉有也格外卖力,‘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对此孔子曾愤怒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看来,孔子向来就对冉有不满。”

简明的点拨,相关材料的提供,学生顺利解决了难题。既明确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又加深了对孔子形象的认识;既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方法学习,又受到了爱憎分明、当仁不让精神的熏陶。

二、诱导式的点燃是打通学生凝固思维的有力推手

《老王》一文是入选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散文名篇。杨绛先生在写老王之孤时,用了这样一个句子: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这个句子貌似平淡,却至苦至悲。但是,学生却只把这个句子当成一个平常的叙述句,不加重视,更读不出“至苦至悲”。

这是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不强,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凝固受阻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诱导式的点燃,助其打通思维通道。

解决这个难题,关注句子的表达重点及组合,准确解读句子内涵,是打通学生思维凝固的关键,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星星之火”:“有个哥哥”,老王似乎还有亲情的依靠,“死了”两字却带给人一种无言的伤痛;“有两个侄儿”,出现峰回路转,希望尚存,但是“没出息”,又让人再次走向绝望的深渊。如此不合常规的词序变换,让情感跌宕起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不只是一般的悲苦,而是“至苦至悲”。

有些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地给出回答,或回答不得要领,教师只会重复这个问题,或者重新解释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重复问题,也不是重新解释问题,而是给予诱导式的思维点燃。

一个精准的点燃,学生打通了凝固的思维,习得了解读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三、发展性的点化是促进学生走向深入的不尽动力

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向深入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难题,这时许多教师就会不由自主地以全面讲解的方法为学生“代劳”。其实,这时候,教师要做的不是“代劳”,应该是给予学生发展性的点化,让学生自己走向深刻。

对文本的深度开掘,最根本的是要从“扪触”(汪曾祺语)语言开始,从精微的语言中去触摸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厚情绪和意味。我们要善于“扪触”语言,善于从细小的“情节”中去品味,进而读出自己的感悟。这就是老师必须给予学生的发展性的点化。

如苏教版《金岳霖先生》一课的“课堂思考”:

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回忆了金岳霖先生哪些事?这些事情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2.说说《金岳霖先生》是怎样写出金先生“有趣”的。

作为一篇写人的散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问题,可以说基本完成了这一体裁文本的知识传递;但如果能再进一步问:“汪曾祺先生是否只是为了表现金岳霖先生的有‘有趣’”?则将文本的学习目标向前推进了一步。而这一步也就是老师必须给予学生的发展性的点化。

叶老曾经说的“不用讲”“不用教”是高境界,但是在达到这个境界前,教师还是要“讲”要“教”的,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讲”和“教”,只是怎么“讲”,在什么时候“讲”,怎么“教”?在“教”的时间节点做一个恰当选择,尤为重要。因而,我认为教学当为三“点”,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孔子思维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