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2014-08-15 00:49马苏明
中学语文 2014年25期
关键词:细节笔者文本

马苏明

作文教学途径多样,联系生活是其中必须的一条。但要想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有意识地感受生活并为作文做准备,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真正的“基于生活”,并不是将生活原景真正地搬到课堂上;但如果离开了生活,或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回忆生活,那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活也难以有真正的感知。因此在笔者看来真正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应当是结合生活并且将生活场景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让学生从这种既非现实亦非虚拟的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的源泉。笔者结合自己的尝试与努力,提出如下三点作文教学感受:

一、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认识

生活场景移植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到一个与写作直接相关的写作场景。这种从生活场景到写作场景的过渡,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拥有一个才思的源泉。但要让不同的学生在面对一样的场景而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时,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一样的场景拥有不一样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从何而来呢?笔者先举一个例子。

在一次写“我的老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关于老师的短文,结果学生所交的作文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学生笔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唠叨、喋喋不休;成天就是学习、考试、分数…… (学生敢于在作文中用这样的词描述老师,在于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提出的“说真话”的要求)。从经验的角度来讲,学生这样的描述是有道理的,因为初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而对学习的认识也确实如学生所用的形容词一样。这就导致了不同学生感受到的学习场景是一样的,而认识也是趋同的。教师此时就必须发挥个人的作用了。

笔者结合学生的这一认识,与同轨且教语文的班主任合作,录制了该班的一节班会课,并剪辑成15分钟左右的短片在作文教学课上播放。视频的最后呈现了两个问题:学习要求的背后老师对你有什么样的期待?除了父母,谁还能给你这样的关注?学生看了之后,一边发出会意的笑声,另一方面也陷入了思考。看到火候差不多了,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链:老师唠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老师的唠叨暴露出我们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认为老师唠叨,反映了我们什么心理?

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之下,学生的认识深度渐趋不同,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感悟不同,对同样的场景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再让他们重新作文,结果便大不相同了。

二、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感受

生活中是有故事的。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故事是一样的,如果仅仅满足于相同的故事以及对其的直接感受,那学生的作文又必然是千篇一律。一样的故事,要让学生生发出不同的感受。笔者仍然以写人、写事作文教学为例,谈谈一点认识。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周末故事”,学生的周末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样的故事呢?不出所料,学生的作文又是大同小异:早早地被父亲或母亲催着起床;热腾腾的早饭却引发不出任何的胃口;白天被圈在家里做作业的烦恼;晚上偷偷用手机上网时的小心翼翼……这些元素确实构建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周末生活,因而也就成为人人都可以认同的故事,但这样的情节描述却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作文。于是笔者跟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赖床?除了瞌睡、渴睡等原因之外,是否还有一种惰性?为什么我们面对作业时有烦恼,是不是我们对学习以及作业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任务的完成,而非一种自我提高上?为什么要偷偷上网,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在渴望一个更为广阔与丰富多彩的世界?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去着重写出不同情形下内心的感受,于是相同的故事情节背后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同样是做作业,有的说重复的作业感觉不到收获,有的说作业在自己的心目中极少当成一种自我提高的手段;同样是偷玩手机,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如,作文中的句子“透过无形的电磁波,我用小小的手机,看到了同龄人相同的生活,看到了外面令人渴求的世界……”

从一样的故事,走向不一样的感受,并且将这种感受写出来,其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识去引导与发掘。学生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的感受往往是单一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才能呈现在教师甚至是他们自己面前。

三、一样的细节,不一样的解读

生活的品味往往在于细节,学生的生活也不例外。作为面向初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在细节处培养他们的解读能力。甚至可以夸张地讲,能读懂细节,便会了作文。

解读细节的能力从哪里来?首先从文本的学习中来,初中语文中有许多经典文本,在课文之外我们也会引入一些优秀的文本,对于这些文本的细节解读,笔者选择的往往是比较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感知作者的写作功力,从而学会从细节处解读文本。譬如在萧乾的《枣核》一文的教学中,针对课文最后一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一个要求:不用原话,请你用自己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结果学生虽绞尽脑汁,却自觉找不出比这更好的句子,于是这一收尾之句的魅力也就体现出来了。

解读细节的能力还从作文的比较中来。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用的一个策略也是比较,因为学生对作文的优劣的判断能力往往不是直接教出来的,更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一个作文题材,同样的一个细节事件,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差,怎样让写得差的同学能写好呢?让他们去比较,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他能用到那些句子而我却想不到?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之下,他们会有一种自我寻找、努力向上的动力。而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而对细节的解读也就会有所不同,从而可以让作文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

作文教学途径有千条,于相同中寻找不同只是其中的一条,但无论哪一途径,愚以为,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与认知特点,是最基本的一条。

猜你喜欢
细节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老师,别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