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 路在脚下

2014-08-15 00:45顾忠良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8期
关键词:半节课自学师生

顾忠良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五小学,江苏 苏州215101)

我们都习惯了把课堂当主阵地,在三尺讲台上与学生演绎共同的精彩。忽然间,翻转课堂空降着陆,让我们蓦然发现,原来上课也可以玩“来自星星的你”,让学生提前看视频,自学新知识,让课堂从传授新知的“主战场”变成了解决问题的“辅导站”。当前,虽然翻转课堂已成为了教育界流行的“新款”,但真正试问,翻转课堂,路在何方?想必不是人人可以正确作答的。因此,不妨一起给翻转课堂来一回把脉问诊,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一、翻转课堂起源

翻转课堂,其实是由于国外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参与学习,老师无奈之下录制好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观看。因为完全靠学生在家自学,往往不能完全消化这些“自助餐”的营养成份。于是,这些消化不了的内容就放到课堂上让教师进行进一步指导;同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也就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开展互动交流。翻转课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当翻转课堂“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同样披上了一些“中国特色”。我们在学习它的模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与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我们到底为何要“翻转课堂”?怎样保证学生在家中开展翻转课堂所需的学习时间与环境?如何保证学生的自学自制力?翻转课堂是否如“放之四海而皆准”般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学段?教师如何利用较少的时间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视频等等。

二、翻转课堂应用

我们不妨带着这些疑问来开始翻转课堂随想之旅:

首先,课堂为什么要“翻转”?国外的“翻转”是为了方便学生在家自学。我们的实践是为了提升学习的实效,要通过课前看视频,做练习,课中解疑惑,搞互动,课后再反思,做巩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就思考想学什么,在观看视频时明白学了什么,再结合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将知识点细化、深化,直至融化。

其次,怎么“翻”?第一种是“家校翻”,即学生在家看视频,做练习,然后回到课堂进行讨论。这是国外“原版片”。第二种是“校内翻”,即学生在学校第一节课看视频,第二节课组织师生互动。这样安排基本克服了学校在家独立自学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没有网速稳定的计算机,没有足够的自律导致学习时断时续等。第三种是“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视频,后半节课组织交流。这样时间安排比较紧凑,但对师生的整体要求都比较高。

再次,翻转课堂需要“注意啥”?一是要提高教师的硬件配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性能良好的智能手机或计算机,就不可能制作出质量稳定的视频。二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主要是指教师要有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欲望与能力,以便学会主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为制作出较高水平的视频打下素材基础。三是要注意选取微而精的内容来制作视频。有许多教师往往不明白翻转课堂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内容,有的教师的作品“大而全”,整个就是课堂教学的“视频版”;有的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不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表现;有的教师的练习设计不到位、不恰当,无法分辨微课和现实课堂中练习设计的不同应该在哪里等。

三、总结与展望

翻转课堂,形式为表,实质为里,我们要透过现象求本质,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翻转:一是将课堂“翻”成“学堂”,让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均围绕“学”做文章,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使之善学、乐学。二是将课堂从“食堂”翻成“饭店”。食堂里只能有啥吃啥,饭店里却可以想吃啥就吃啥。翻转课堂从某个层面来说,从以教定学转向了以学定教。三是从预设“翻”成生成。在传统课堂上我们往往过多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在翻转课堂中,由于学生事先观看了视频,如同经历了课堂的“剧透”,自然会有更多的生成,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上必然产生更多的碰撞与火花。四是将知识“翻”成碎片。微课视频,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往往视频时长设计为五到八分钟,自然不可能将课堂所有知识“一网打尽”,那么,就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碎片化的知识点方便学生“细嚼慢咽”,逐步吸收。翻转课堂不仅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一次“免费家教”的机会,也让学生更为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了教与学的平等化,教师需要提供多种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也需要足够的自律与意志来融入学习。

猜你喜欢
半节课自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20÷19”和“19÷20”
我陪妈妈来健身
雨停了
麻辣师生
致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