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创建背景下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技术特色研究

2014-08-15 00:49
图书馆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系化阅览室东莞

(东莞图书馆 广东东莞 523071)

1 引言

东莞是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2013年7月,文化部在京召开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第一批次验收评审会,东莞顺利通过验收评审会,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肯定。图书馆工作作为示范区创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示范区的顺利验收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技术力量及其特色成为创建工作中的亮点之一。本文以东莞实践作为案例,对示范区创建背景下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技术力量的形成和特色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给下一批次示范区创建地区的图书馆同行提供思路和参考。

2 信息技术在示范区创建中发挥的作用

2.1 示范区创建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要求

国家文化部发布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1〕和《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2〕,有不少是直接和公共图书馆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其中,“创建标准”中涉及到信息技术的有“图书馆建立网站、配备数字资源、远程提供服务”等指标要求,“验收标准”中则有“建立公共文化统一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系统(设备、人员、机构、制度)”的要求。这些具体要求直接推动了图书馆对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除达到创建和验收标准中的硬性要求外,在应用过程中还不断创新,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更多元化,服务范围更深远,传承交流能力更强化,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普遍均等、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2.2 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体系化服务得以实现

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明确规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这实际上是对各地图书馆建立和完善自身服务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地区的图书馆通过整体的联系与协作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它比单个的图书馆服务更有效,能以最小的公共财政支出实现最大的服务效益〔3〕。馆际合作、协作蕴含着强烈的技术需求,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实现各种新的服务,例如,创建标准中提到的“建立总分馆制,开展通借通还”就需要相关的技术平台,开展统一编目,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也需要依托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体系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供了冲破现有行政体制束缚的重要路径〔4〕,是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不可或缺的条件,能够有效促进示范区工作的开展。

2.3 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技术力量构成

2011年7月以来,东莞图书馆抓住示范区的创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大对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着力构建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结构,总馆、镇(街)分馆、村(社区、企业、学校)分馆、图书流动车服务站、24小时自助服务五种形态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7月首批示范区验收,全市已建成了分馆51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点102个,实现了图书馆在时间上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空间上覆盖全市32个镇街的体系化服务,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形成了“技术+管理”的东莞总分馆模式,影响辐射全国。

东莞市图书馆在体系化服务的建设过程中,结合示范区创建的有利时机,同时形成了科学高效、先进创新的技术支撑,包括:开发出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率先在全国推出24小时自助服务;研发设计出具有普遍推广性的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推出虚实结合的东莞学习中心等创新服务,成效显著。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的巩固和发展,示范区的成功创建,都跟上述这些技术力量密不可分。

3 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技术特色

3.1 构建服务体系,研发集群管理平台

东莞图书馆建馆之初,东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虽较以往有很大发展,但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还很落后,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整体水平低、业务基础薄弱、缺乏馆际协作、业务工作重复、市馆对基层馆的业务指导执行力度过弱等问题〔5〕,这些状况严重阻碍了东莞市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于图书馆整体效能的发挥。

发挥图书馆体系化服务优势,图书馆对城市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保障,需要有具体的形式和相关的技术来承载。在体制上,东莞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在技术上,则要有合适配套的业务管理系统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然而,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通常只适用于个体图书馆,简单升级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只能实现部分保障功能且成本高昂,不能较好地满足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整体需求。基于这种情况,东莞图书馆以技术为突破口,技术带动发展,结合实际需求和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开展有了切实的技术支撑。东莞图书馆在平台研发中也侧重时效性,整个平台是在边开发边应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测试、修改、应用不断循环,大大缩短了开发到投入使用的时间,并不断实施应用到逐渐壮大的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员馆中。

3.1.1 集群管理平台的特色

集群管理平台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零维护,易推广。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连接到中心馆的服务器上,开展分馆的所有图书馆业务工作。二是人性化管理,服务便捷。通过“一卡通”,可以在市内公共图书馆的任一网点借阅总分馆系统内的藏书,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三是共享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联合编目和统一书目检索,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建设和重复劳动。四是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要求体系内各成员馆统一标识、统一平台、集中管理等,以保障服务水平和质量〔6〕。

3.1.2 平台的运用和辐射效应

Interlib集群管理平台填补了国内区域图书馆进行体系化管理的技术支撑空白,突破了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它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整合了分散的小型图书馆进行联合服务,构建起紧密协作的图书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东莞图书馆体系内各成员馆的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和活动联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示范区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基础。其次,示范区创建和验收非常关注管理制度规范建设,要求制定“图书馆服务标准并实施”,这也促进了集群管理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在系统内全面应用管理平台的同时,东莞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要求严格执行,以保证体系内各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保障整体服务水平。

截至2013年底,该管理平台在各地区各类图书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已发展广东流动图书馆、杭州、大连等总分馆用户3500余家,辐射效应扩大到全国范围。

3.1.3 平台研发带来的启示

平台的研究和运用给图书馆体系化建设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也给予了我们相关启示:

(1)可以通过软件的研发将理念、规则、标准、操作规范等捆绑固化下来,使之不单单是理念。通过实践,使之成为可感可用的应用系统,落实在图书馆基本工作之中,同时加强推广,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2)对于更偏重应用实践的公共图书馆,技术应用意味着服务产品的创新。用户能够通过图书馆自身的技术创新,获得更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帮助图书馆获得好的声誉,进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3)新技术的研发不能只着眼于片面,应从全局考虑,具备大图书馆发展的视野,才能成就更广阔的图书馆天地。

3.2 延伸时空,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

3.2.1 首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

一直关注技术创新的东莞图书馆,为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更好地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又在业界率先推出两种自助服务形式:具有实体空间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机器式的图书馆ATM。

自助图书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服务时间不受主馆开放时间限制,内设图书、报纸、书架、阅览桌椅、图书自助借还设备等,同时在技术上作了整合,配有自动检测设备、视频监控、门禁系统、报警系统等辅助设备。读者可以凭总分馆有效读者证,入内挑选、阅读和自主借还图书。2005年东莞图书馆在国内首推自助图书馆,平均年接待读者6.3万人次,年图书借还量6.8万册次,相当于东莞图书馆年总借还量的3%。2007年12月,东莞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图书馆ATM。图书馆ATM也有自身独特优点,它采用智能机械手控制技术、精准坐标定位技术,结合条码识别、RFID识别等技术,以一个带操作面板的书柜形式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和上架,在投入使用的放置空间上要求相对比较低,可按需求在居民小区、医院、广场等城乡的任何角落灵活部署。

3.2.2 24小时自助服务受到大力推广

自助图书馆、图书馆ATM的推出,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创新了图书馆服务载体和手段,延长了图书馆服务时间,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空间,真正实现了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的服务形态,成为东莞市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重要补充。24小时自助服务体现了极大的便民性,受到东莞市民的欢迎,推广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东莞创建示范区的第一个年头,东莞市政府加大投入,于年底实现了全市32个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为东莞市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3.2.3 自助服务给予的启示

24小时自助服务的出现再一次证明,技术作为工具可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其次,好的技术应用都是富含人文精神的,24小时自助服务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图书馆“读者至上”和“细分读者”的理念:只要读者有需要,任何时候都能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它满足了闭馆期间需要图书馆服务的这部分小众读者的特殊需求。所以说,新技术的研发要结合新形势下读者的阅读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化求知欲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各地图书馆可因地制宜,推出自助服务的其中一种形态,满足大众的休闲、求知需求。

3.3 创新形态,建设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

3.3.1 大力推进,成效突出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是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东莞市被文化部列选为全国首批建设试点城市。该建设计划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设施,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等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7〕。

东莞在2011年成为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以更强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建设,按高标准建成了五个试点镇(街)公共电子阅览室和192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12年,东莞继续加强建设,将“全市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工程纳入东莞市政府为民“十件实事”之一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项目中,年底实现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社区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东莞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以此为基础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被定为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课题,东莞成立了专门的课题领导小组开展此项工作。制度设计研究是创建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示范区开展实地验收的前置条件〔8〕。创建验收时,东莞的制度设计研究获得了东部第一,被专家委员会评为优秀。

3.3.2 结合新技术,展现新形态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传统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就是一个简单的上网场所,配备有一排排的电脑,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读者的上网行为进行引导,禁止网游、赌博等不健康的活动。针对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多,群体相对比较年轻,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接受数字阅读与学习,而且网络设施和图书馆体系基础比较好的情况,新时期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应体现文化品位和艺术视觉。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公共电子阅览室要求所有网点遵循“标识统一、风格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和管理统一”的建设原则,注重在技术、形态、内容提供、管理等几方面下工夫,以时尚、温馨、新颖、人性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连锁店”的新形态打造这一全新的服务品牌。

(1)在技术特色上,“文化e管家”是东莞的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核心技术。该设备采用云计算管理,连入互联网,连通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心,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和进行管理维护,就可实现基层电子阅览室的快速部署,解决健康上网、安全可控等问题〔9〕。

(2)在形态上,也彰显特色。首先形象吸引人,东莞公共电子阅览室主体家具以高辨识度的橙色为主色调,U型服务台、U型书架、可灵活组合的电脑桌椅合理布置;其次,实现了多终端、立体式的网络服务,打破了单一数字服务的模式,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览结合,区域内既有纸质图书报刊可供阅览,也有台式电脑、ipad平板电脑、投影、电视等多选择的数字阅读终端。

(3)在内容提供上,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特色性,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并提供wifi无线上网,读者可用随身携带的电脑或手机在时尚新颖的阅览室环境内享受上网冲浪的乐趣。

(4)在管理特色上,依托现有良好的总分馆体系,总馆搭建平台,整合相关硬件和软件等,建立起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云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对各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统一监控、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管理等。

3.3.3 相关启示

东莞的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技术、形态、管理等方面形成新模式,运用的云计算技术为当今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以时尚新颖的连锁形象、丰富健康的内容、方便实用的技术,成为人们数字生活空间中的休闲学习家园,成为东莞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它的模式具备可复制性和借鉴性,能有效解决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上人才缺、资源少等瓶颈问题,对保障人们的数字文化权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在城市公共电子阅览室体系化建设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推广,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3.4 业务转型,建立东莞学习中心

东莞学习中心是东莞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学习型社会中,为适应用户阅读学习方式的变化,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依托新技术探索从文献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的一项重要实践举措,它给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服务方式上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3.4.1 虚实结合,构建公益学习新空间

东莞学习中心体现了泛在学习的理念,让用户通过网络和各种电子终端获取24小时全天候的学习服务,方便随时随地学习。

东莞学习中心的建设突显虚实结合的特点。一是虚拟方面,它的重点是学习平台建设,采用了元数据检索技术、PPVOD技术、Synacast技术等,对城市图书馆馆藏图书、数字资源、讲座、各大名校名师教学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服务手段和远程教育技术加以主动推动。平台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集学习、考试、辅导、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一站式、普适性、交互性等特点,向东莞市民及东莞图书馆总分馆读者免费提供和开放。东莞学习中心网络平台的研发和应用体现了技术创新对图书馆业务转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是实体方面,在学习中心区域配套有相应的设施环境,建有数字化加工中心、数字教室、研讨室、数字展示体验区、录播室以及读者自带设备学习区(移动阅读区),而且整个图书馆场所也是它最大的实体,东莞图书馆服务体系覆盖全市的网点都是它的实体阵地。

东莞学习中心自2011年6月试运行以来,吸引了大批东莞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利用。2012年底东莞成为全国首个“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并获文化部文化创新工程立项。东莞学习中心的建设作为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新形态和新机制,也为东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添了一抹亮色。

3.4.2 学习中心与图书馆体系的相互促进

学习中心与图书馆体系之间的独立的,它们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着。从一方面来讲,学习中心职能的发挥需要图书馆体系作支撑。学习中心是在传统图书馆职能上拓展和演变而来的新生事物,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的中心定位决定它需要依托总分馆的服务体系来构建一个全新的上下联动的城市学习空间。同时,它需要依托于图书馆体系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以及图书馆体系内各成员馆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讲座、培训和各类社会阅读活动来体现其学习的功能〔10〕。另一方面,学习中心建设是对图书馆业务的一次全新变革,是一个新领域的尝试,它从技术、资源、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为图书馆业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践行样例,促进了图书馆体系化服务的生长。

4 总结与进一步思考

4.1 技术是最有效的手段

东莞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健康生长充分说明了技术的力量,也让东莞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践中大放异彩。体系化的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体系建设过程中,技术不是最重要的, 但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已成为最有效的实现手段。作为推动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决定了实现该地区体系化建设的难易程度。善用科技的力量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图书馆体系的构建,当新技术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形式和载体时,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往往也会突飞猛进。

4.2 让技术发挥更强大的支撑作用

东莞在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研发Interlib集群网络管理平台,推出24小时自助服务、建设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建立东莞学习中心,其中运用的网络信息新技术对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成效体现在:一是让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协同层次更高;二是图书馆的服务区域更广泛,辐射范围更广;三是资源整合和利用更充分;四是资源获取渠道更便捷。

因此,图书馆要重视技术的驱动作用,充分认识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体系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以敏锐的目光和坚定的步伐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赋予技术更多的功能应用,让技术在深化图书馆体系的服务效益中发挥更强大的支撑作用。

4.3 进一步完善图书馆体系化建设

图书馆体系化建设是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在构建过程中除运用有效技术手段外,还应重视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由现代网络技术支撑建立起来的图书馆体系组织,其紧密的联系、组织的有序化和高效率的运行还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还应围绕业务系统制定业务规范,加强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发展。其次,应加强区域人员培训,制定系统的长期的培训考核计划,提高图书馆全员信息素养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以便适应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工作环境。再者,还应争取政策和法律保障,把一些仅靠行业指导难以产生效力的因素通过政府文件、法规甚至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解决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经费、人员等现实难题,避免走弯路,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

1.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办法.〔2014-03-01〕. http://www.ccnt.gov.cn/preview/special/shifanyuan/zhengce/201307/t20130723_277786.html

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2014- 03-01〕. http://www.xmlib.net/gjgowht/ggwhfw_zywj/cjgjggwh_gjzc/201109/t20110908_38114.htm

3.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3

4.李东来,刘磊,王素芳.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69-73

5.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东莞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演讲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1

6.张利娜.用集群技术连接“信息孤岛”.中国文化报,2012.12.6(7)

7.“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2013-12-15〕.http://www.caigou2003.com/law/omr/20120228/omr_255062.html

8.东莞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获优异成绩. 〔2014-03-02〕.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201305/t20130514_2037475.shtml

9.李东来.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思考.图书馆建设,2012(1):50-52,56

10.奚惠娟.公共图书馆业务转型与发展探索——东莞学习中心的建设理念与实践.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2):65-70

猜你喜欢
体系化阅览室东莞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