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2014-08-15 00:52马晓慧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马晓慧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成为培养高职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2]。河南省不少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作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当前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1.1 基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目的的合作形式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展校方和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学生就业和生产用工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教学,解决学生就业和生产用工的模式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搭建平台,通过学生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实现校企合作,由此延伸出来的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甚至部分学校在校内实训场馆为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等合作形式,都是基于此来实现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的统一。这种形式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它最为简单,也是解决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最直接的途径,操作起来最简便。但是,这仅仅是最浅层次的合作,不能为校企双方带来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

1.2 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形式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如果脱离市场、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是行不通的,因此,开展校企教学合作是目前校方正在探索的合作新形式。目前采用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依托企业建立长效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由企业和校方共同指导、共同评定成绩;(2)建设“校中厂”,以产促学,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将课堂、车间融为一体,将产品、“作品”融为一体;(3)校方和企业技术、管理专业人士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等都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给学生上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性训练体验,或者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依托企业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

这种合作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但是,目前运动式、突击式的合作较多,企业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在此基础上,有些高职院校先行一步,已经初步建成若干引导性专业,形成共享型教学资源。比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东西部地区对该专业的技术要求差异比较小、共通性比较大,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黄河水院”)牵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多家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分别以课程、资源、案例、虚拟实训、交流平台等为中心的平台资源,建设了包括“微课程”在内的多元化教学素材资源,搭建了校企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1.3 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的校企合作形式

提升校企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开展的校企研发合作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和新趋势。校方从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开始,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寻找典型课题和项目,然后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研发合一的新模式,把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这种形式把专业教师推到企业生产、研发的第一线,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营环境和产品开发环节,利用教师的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是职业教育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但是,目前这种合作形式还没有达到规模化、常态化的合作程度。

1.4 以职教集团为桥梁的校企合作形式

为应对经济世界的根本性变化,积极寻求组织形态变革和制度创新,我省在职业教育方面借鉴发达地区经验,以一校或几校为主导,以相关院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以行政区域或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促进职教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以“利益共赢”为目的,以专业和课程产品等为纽带,逐步形成了职教集团的基本框架。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等职业院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加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建设,通过改革董事会(理事会)管理体制,改善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在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化,学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规范,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课程比例、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等均有提升。但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主导或参与的职教集团还是主要着眼于教学方面的联系,以职业院校自身发展为出发点,成员间链接方式单一,与企业的合作呈单向性,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1.5 以服务于社会为契机促进校企合作形式

为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项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并且担负起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周边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

高职院校提供社会服务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但是,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服务项目开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 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为学生创建“实践性学习”的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4],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进行对照、修正,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方法、思路和深化学习的基础;(2)使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采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3)可以部分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的情况;(4)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签一些校企合作协议、挂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牌匾,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还有一些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要从事管理工作,不应该去从事一线技术工作,或者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没有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之也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2.2 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尽管有些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已经开始了诸如技术研发、共同实施教学等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尝试,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校企深层次合作较少,大多数还停留在企业吸纳学生就业或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邀请企业人士到学校作报告等较浅层次的合作阶段[5]。因为很多企业对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不积极,对于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校企双方没有建立真正互利共赢的平等关系,经常会因为人事变动、感情的转移等而发生改变甚至终止。因此,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2.3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校企合作要想真正深入做好,应该建立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多方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6],但是,目前河南省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河南省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观念相对保守,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及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让参与各方如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受益,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但是目前各方积极性均不是很高,“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1)企业积极性不高;(2)很多专业教师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工作繁忙难以应对,很难实现真正的合作技术研发;(3)有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下企业、到车间指导学生实训有抵触情绪;(4)学校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参与教学过程难度很大,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低于企业水平,而且囿于事业单位编制问题,很难吸引到企业高素质人才参与教学。

2.4 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仅就校企合作运行本身,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校企合作质量的提高。(1)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功利性”与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性”之间的矛盾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运行初期,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往往以 “够用”为度,仅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不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毕业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要,但是经过十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这反映出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首次胜任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与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矛盾、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功利性与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性的矛盾。(2)对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和系统科学的评估[7]。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监控、评估体系,但是对于校企合作的实施,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系统科学的评估,校企合作的实施过程往往随意性大,效果也很难保证。

3 河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创新

3.1 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长效机制

3.1.1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使政策、制度、氛围真正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出台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学习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鼓励。此外,我们允许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优先选择毕业生,帮助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等,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是有利于学校的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经济行为。

3.1.2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专门机构,吸纳教务、就业等部门的人员参加,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广东省有些高职院校就已经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和协调。我省应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规范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3.1.3 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各级领导的事,广大教师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发挥每个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的优势、人脉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1)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学校对产学深度合作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实行项目立项、审查、批准制度,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绩效考核。经学院立项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参照学校同等级别的教科研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并设置开放式积分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开展深度合作,多劳多得。(2)将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评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黄河水院就规定,教师在晋升下一级职称时必须有半年以上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专业教师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

3.1.4 构建校企共赢共享的合作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以学校主导型居多,企业主导型较少,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与企业互利共赢、共享校企合作成果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比如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得企业和学校都能从中获益。

3.2 拓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3.2.1 按市场需求合作培养人才

应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根据国家重点战略布局和政策进行专业调整,根据社会需求、生源需求、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构建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应服务地方经济办专业,如针对河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品牌专业及专业群;针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设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及专业群。

应瞄准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岗位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计具体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负责全面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把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3.2.2 通过职教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职教集团对于搭建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整合行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把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育统一起来,对培养高技能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省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推动实现职教集团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信息反馈灵敏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并通过从物质层面到文化层面的制度创新,促进专有人才、技术和设备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教育效益、经济利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新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2.3 扩大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教、学、做一体化、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宽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校内外实习基地,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必要时也可考虑本地区与外地区相结合。

3.2.4 通过技术服务加强校企共同培育人才

校企合作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理念和口号,而是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生产合作项目,创造学校、企业、学生3方共赢的局面。比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合作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与9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工程。这些技术服务项目广泛吸纳学生科研助理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近三年,学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了横向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共计73项,金额达600余万元。

3.2.5 拓展国际领域的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也应逐渐走向国际,提高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我省才刚刚起步。黄河水院已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3所院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学院有来自赤道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此外还承担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地形图测量、苏丹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等多项涉外生产科研项目。

3.2.6 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了解企业职工培训的需求,使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改进员工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更好地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进行学历提升培训、新工入厂培训、转岗职工培训,还可以合作开展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包括中级工、高级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平台。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要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8]。学校要出台政策建立双师结构教师资格认证,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双师结构教师比例,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现场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要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要保证兼职教师既能在企业上班,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胜任教学工作的,要给予奖励,要从机制上确保优秀的兼职教师乐意来学校兼职,切实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4 加强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估

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实施网上随机在线反馈、定期网上调查、现场听课检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全员化、开放性和时效性,对教师教学业绩实行动态考核、数据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4 结语

河南省的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企业方面也不是多么的积极主动,需要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及企业多方继续探讨、磨合,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合作道路。

[1]刘占山.以制度和机制创新推动校企合作 [N].光明日报,2013-11-21(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2013-11-06].http://www.moe.edu.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eles/meo/meo-177/201008/93785.html.

[3] 宋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研究[DB/OL].[2013-10-20].http://www.wenku.baidu.com.

[4]陈丽冰,钱久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制度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84-285.

[5]李正卫,王迪钊,李孝缪.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50-154.

[6]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7]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10-13.

[8]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