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禀赋及行为能力的郑州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4-08-15 00:52丁云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郑州市郑州实力

丁云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就必须提升郑州作为中心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而软实力是硬实力发展的“黏合剂”和“倍增器”[1],因此探究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软实力的内涵及“资源禀赋与行为能力”的分析理论

1.1 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自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便受到国内外学者、政要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提升国家、区域、产业、城市、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竞争力的热门话题。城市软实力是将国家软实力诸要素投射到城市层面,并经适当修改而成的。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城市软实力的探讨刚刚起步,对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各种解读和定义[1~5]。从方法论角度审视,国内学者对城市软实力构成要素的解读,基本上集中于资源层和能力层两个分析层面。而多数学者只强调某一层面要素的作用,忽视另一层面要素的作用,因而难以全面准确地揭示城市软实力的完整内容。而只有黄金辉以“资源禀赋—行为能力”为视角从资源层和能力层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研究[6],为我们分析城市软实力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视角和方法。

1.2 “资源禀赋与行为能力”的分析理论

所谓资源禀赋,即区域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其中,土地、能源、矿产、劳动力资源等具有显著的外在物质形态,而且可以度量,属于硬实力范畴。而科学技术资源、人力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策和制度资源等不具有物质形态、而且难易度量的因素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所谓基于行为能力的城市软实力,指该城市运用和创造各种资源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能力。也即城市整合、运用和创造各种资源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创新力、影响力等,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对城市经济社会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与行为能力”这理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不仅重视全面考察一城市的现有资源禀赋;也注重分析其运用已有资源,甚至创造新资源,以有效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的现实能力。软实力资源不等于软实力,它能否转化为软实力以及软实力的强弱,还依赖于一城市运用自身资源禀赋或者创造新资源的行为方式和能力的效度。

2 河南郑州市城市软实力建设优势

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是指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一城市软实力建设的资源禀赋和行为能力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或独有的特色。这种相对优势和自身特色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运用资源禀赋与行为能力的理论进行分析,郑州市在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郑州经济持续增长和区位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硬实力是软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软实力作用的发挥要依托于硬实力。纵观国内外,历史上和当前所有的国际性大都市无不是硬实力的强者。以上海为例,其以重商主义、精神文明和理性执政为核心的“软实力”来源于其惊人的经济总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硬实力。郑州虽不是国际大都市,但相对于国内其他许多大中城市而言,在硬实力方面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靠前。自2006年以来,郑州市经济总量接连跃升几个台阶:2006年突破2 00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2010年顺利跻身 “4 000亿元俱乐部”,2012年晋升“5 000 亿元俱乐部”,完美实现四级跳[7]。 郑州已名列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的第20位,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的第16位,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的第8位。快速的经济增长为郑州市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明显。郑州市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承东启西,连贯南北,是全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郑州市城市规划目标是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这一系列的城市定位主要是致力于发挥郑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郑州市形成商品的集散中心、服务业中心以及金融中心。

2.2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

随着国家“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中原经济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在此背景下,河南省以郑州为龙头,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城市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原经济建设的国家战略,将为郑州的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重要机遇,并对于构筑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强劲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3 深厚的古都文化底蕴提供了核心文化资源

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有夏、商、周、郑、韩五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这表明郑州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郑州名胜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目前,郑州各类文物古迹达10 31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无论是文物古迹的总量,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都位于全国地级市的前三甲之列。郑州被确立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6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华夏文明的创立与辉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8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8]。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土壤是郑州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资源。

2.4 丰富的人力资源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和运用主体,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是软实力发展的不竭源泉。郑州拥有800多万人口,其中近两成是大学生,凸显人力资源优势。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郑州市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3.432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66.8157万人。同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0.8267万人上升为1.8945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6508 万人上升为 1.9338 万人[9]。

3 制约郑州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因素

虽然,郑州在经济、区位、政策、文化、人力等方面具有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制约了这些优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资源禀赋与行为能力的分析框架下,当前郑州市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约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体制功能有待发挥

一是政府的主导功能没有有效发挥。政府管理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领航和定向作用,是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内容,是软实力转换为经济力的直接保障。而目前郑州忽视了软实力的建设,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扭转。二是社会参与不足,没有形成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互动合作的局面。当前郑州软实力建设的民间资本开发严重不足,民间组织在参与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2 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创新是未来的软实力资源禀赋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软实力的强弱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国内外许多城市相比,郑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郑州软实力的发展潜力。在依据城市创新活力而发布的“2012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中,郑州位居29位,不仅远远落后于天津、上海、深圳等东部城市,还落后于很多中西部城市,如武汉、合肥、成都、昆明、长沙、西安等[10]。郑州市虽然高校林立,但没有几所国内外著名学府,使科技研发、新技术创新、再造缺乏原创土壤。另外,自主创新平台的缺乏、创意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完善的市场等都使得郑州在创新活力上缺乏生气。

3.3 塑城市形象的工作有待改进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塑城市良好形象能力在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而郑州在城市形象塑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1)传媒和影视业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提升郑州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缺乏国际组织和会议平台,难以提升国际沟通力。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昆明世博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这些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3)缺乏专门的城市营销战略。成功的城市营销能够帮助塑造城市正面形象,抵御各种负面影响。如纽约在20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我爱纽约”营销推广活动[11],这些有益的经验都值得郑州借鉴和吸取。

3.4 非均衡性发展特征明显

(1)郑州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软实力。郑州市软实力建设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郑州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市场、强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支撑组织。环视国内外,一座城市只有以文化为根,才能形成强大的市民认同感和对外吸引力。伦敦作为文化之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制作中心、第三大音乐市场、第三大广告中心和四大时尚中心之一,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伦敦的文化活力,提升了伦敦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区位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综合影响力有待提升。郑州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如果仅仅发挥其交通枢纽功能,就会大大降低其综合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地缘性非均衡发展特征表现明显。郑州的软实力在全国其他许多省区的影响仍十分有限。

3.5 外部风险日益增多

郑州市软实力建设还面临城市发展的高能耗性和低碳经济发展约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失衡、资源能源瓶颈、交通拥挤、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重压力。《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数据显示,郑州的发展所耗费的环境成本巨大,其发展成本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心城市中居于第五位。因此,如果郑州不能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缓解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巨大外部压力,那么其软实力建设将受到严重制约。

4 郑州城市软实力建设路径

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无不彰显这样的发展理念:文化是核心,制度是基底,创新是源泉、生态是关键。而这些软实力因素无法简单照搬、复制,也难以在短期中塑造成功。因此,郑州的软实力建设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强化和提升现有的比较优势,改进和摒弃制约因素,探索一条循序渐进的建设之路。

4.1 利用中原文化精髓,发展文化产业

(1)进一步挖掘包括民俗、习惯、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展示中原文化的精髓,并集中和汇聚过于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包装,整体推出,以提升郑州的文化竞争力。

(2)借力八朝古都开封和九朝古都洛阳,打造中原古都文化城市群,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

(3)凝练特色文化,找准城市文化定位,发展个性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形象。

(4)大力发展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变为城市发展的产业实力。《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的制高点。郑州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把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4.2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市场经济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是区域内社会稳定发展、区域外塑造良好区域形象的重要保证。政府管理是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内容,是软实力转换为经济力的直接保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都不利于城市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因此郑州软实力建设,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经济的调节者、市场的监管者、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郑州市各种资源要素的高效化、最优化配置,各种智慧、创造潜力的充分调动和利用,从而发挥政府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3 发展科教事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科教实力能够带来人才流、信息流等的高度集聚,是一个城市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2010年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 55%,这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郑州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因素。郑州市当前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如何把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内的人力资源高地,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4.4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良好郑州形象

城市形象反映了整个城市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是城市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依靠大众传媒构建的“城市媒介形象”和依靠人际传播构建的“城市口碑形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两个最重要方面。郑州市要在城市形象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制定塑造郑州城市形象的相关公共战略。要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等现代化媒体传播途径的宣传作用,不断强化郑州市在各种媒体中的渗透力。要注重提高公众形象意识,引导和鼓励全体市民共同努力,扩大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5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郑州市十次党代会指出,“要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市”。2013年郑州市成功入围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上郑州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日程表,成为时代的呼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和土壤。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建设”和“治理”双管齐下,加大治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有害排放等现象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5 结语

近年来,郑州市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下,郑州软实力建设更具紧迫性,软实力建设将是郑州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只有客观冷静地分析郑州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才能扬长避短,不断探索提升郑州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1] 王健君.软实力“升位”[J].嘹望,2007(11):16-18.

[2]周晓宏,王小毅.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6):58-60.

[3]陆誉蓉,王燕霞.区域软实力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时代经贸,2007(6):72-75.

[4]陈正良.论增强区域发展的 “软实力”[J].社会主义研究,2005(2):105-107.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0.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8-42.

[6]黄金辉,丁忠毅.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比较优势与约束因素——以“资源禀赋—行为能力”为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1(10):66-72.

[7]华夏经纬网.郑州经济总量7年完成四级跳[DB/OL].[2013-03-25].http: //www.huaxia.com /ytsc/hnyw /2013/02 /3219893.html.

[8] 百度文库.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DB/OL].[2007-07 -19].http: //www.ha.stats.gov.cn /hntj/ztlm /whcy /tjfx/webinfo /2007 /07 /1226211140285265.htm.

[9]郑州市统计局.郑州市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DB /OL].[2011-05-17].http: //www.gongyi.gov.cn /portal/gyzx /ztbd /dlcrkpc /webinfo /2011 /05 /1305074806999895.htm.

[10]百库文库.第十一届(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揭晓[DB /OL].[2012 -12 -09].http: //bbs.jxnews.com.cn /thread-1472233-1-1.html.

[11] Greg Clark.City market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City Marketing Summit, Spain,2006(11):15-16.

猜你喜欢
郑州市郑州实力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软实力致胜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实力抢镜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梦启郑州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