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2014-08-15 00:4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观现实马克思主义

姚 兵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1、实践的客观存在性

实践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实践必然是依附于客观现实而存在的。人类的一切经营活动归根到底也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性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规律的活动,而不是凭借主观想象的、漫无目的的改造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唯物、辨证的有机统一体,在社会的改造过程中,深扎现实、不断地探究能够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改造方式和方法,从客观的角度与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展开最紧密的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存在性的根本所在。

2、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不断地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主观动力。实践是一项以客观现实为依托、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的改造活动,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人的积极性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果,可以说实践是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作用的结合体。实践的目的性就体现为它是一项依靠复杂的逻辑思维进而进行行动上的探索,最后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不断地推动历史进步的最有力的武器。

3、实践活动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类和社会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人类的起源是劳动,劳动即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观是始终贯穿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社会价值、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总之实践过程能够不断促使人类走向成熟,大大地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转型,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类在实践和创造中走向成熟,不断地促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正是因为有了实践活动,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享受随之带来的繁荣成果,实现历史的飞速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现实提供了严谨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科学、严谨的思维和逻辑为实践指导提供了庞大的理论系统,进一步地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深刻的、抽象的,其试用范围更宽阔,这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撑,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层面有着较为瞻前的见解力,就为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题思想是随着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使用的范围很广,对于社会生产等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实践观的最终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抽象的理论来构建,其终极意义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加速社会的进步,从而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注入新的活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这方面上讲,对于人的要求更高,既要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能够与现实社会相适应,要能够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点和着力点,力求能够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与时俱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髓还在于它的现实性,不仅仅用这些思想来指导实践同时还要能够不断地丰富它的核心价值,不断地丰富其思想价值体系,这样能够更深层次地指导实践活动,形成往复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

3、通过辨证和唯物的统一性为现实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辨证和唯物的双重属性,它是依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观念,它的双重属性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出发,从人的主观性能进行研究,主客双方的共同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得更近,这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意义。实践首先保证了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进一步地改造和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正是这种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让实践观在社会和历史的潮流中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推动了历史和人类的进步,为未来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1、从现实出发搞好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至于实践观是客观的,是以客观实践作为依托的,所以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着力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这有这有才能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社会主义有基本的着力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找到一条与社会现实相符的道路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只有紧紧地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从现实里找到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元素,逐渐摸索有可能实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持久。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如此,想要走出中国的特色,就要从社会现实出发,找到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丰富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只有这样的道路才能够走得更为持久。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地尊重主体的发展需要

人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创造者,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意志。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社会的探索和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提高。人类在社会历史的进发展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人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客观物质世界的桥梁,是沟通两者的有力工具。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极致,将人的主观性能和客观世界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为丰满的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的过程,也是挖掘人类的智慧、寻找社会发展动力的过程,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本的,缺少了人的参与和决策就难以让社会发展得以有序地进行。所以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就要能够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地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

3、注重改革、反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在进行社会的改革、反思和重构,从这个角度上讲,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有必要进行反思,找到与现阶段的发展不适应的地方,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出一条别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进行反思和改革,不断地实现社会建设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必定是漫长的,需要进行马克思理论上的整合,结合具体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仔细地寻找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阻碍,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善于从事情的对立面想问题,辨证地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语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不断发展、改革的源泉和动力,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着手,辨证地认识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结合现实不断地进行反思,用实践观的理论思维来指导社会的建设。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及时地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从主体需要出发,善于改革和反思,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苏星鸿,刘基.马克思主义和谐实践观的内在特质及其现实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高欣.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商场现代化,2010,(9).

[3]蒋正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的三个层次[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4]李风.浅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现实意义[J].西江月,2012,(9).

[5]王晴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探索;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09

[6]黄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8

猜你喜欢
主观现实马克思主义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