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可怕念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研究

2014-08-15 00:43秦晓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求助者念头咨询师

秦晓丽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来访者外在表现:梁某,女,19岁,某高职院二年级学生;独自来咨询,身材瘦小,五官端正,斯文有礼;愁眉不展,神情紧张不安。话语流畅,爱脸红。

表现问题:近年来经常出现一种可怕念头,就是盼望妹妹意外身亡,例如出车祸、生重病什么的。本人也不愿这样想,但控制不住,非常苦恼和紧张。最近发展到一有空就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闪出妹妹死去的场面,导致晚上入睡困难,常常伴随恶梦。上课无精打采,易走神。怀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前来咨询。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在家中是老大,有个比自己小5岁的妹妹。本来很受父母疼爱,自从有了妹妹之后感觉一切都变了。妹妹比自己漂亮,又聪明可爱,深得父母欢心,凡事都得让着她。就算两人闹矛盾,妈妈次次都向着妹妹,总是责骂我以大欺小。每当受委屈时就很恨妹妹,心里常常诅咒她。现在长大懂事了,和妹妹感情还不错,可那些坏念头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记得半年前,晚饭后父母叫妹妹洗澡打扮漂亮说是要去走亲戚,只是随口问我去不去,我觉得他们存心不想带我去,也就赌气说不去了。他们走后,我就躲在家里哭,觉得自己是个没人爱的孩子,同时在心里诅咒妹妹要是被车撞死就好了。从那以后,这种念头就经常冒出来,无法控制。自己从小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和同学关系一般,没有特要好的朋友。

生理因素:女性,19岁,13岁来月经。身材瘦小,长相普通。

心理社会因素:原来深得父母宠爱,因为妹妹使自己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心理有失落感;每次与妹妹发生口角,总是遭父母责骂,有敌对情绪却不敢流露;性格内向,敏感好强,人际关系欠佳,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认为自己不如妹妹聪明漂亮,形成自卑、低自尊、孤独、焦虑的症状。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身形瘦小,既往体健;问诊无家族精神病史及其他遗传病史。未做过相关心理咨询。

分析评估:经询问,体格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无异常。SCL90:躯体化 1.10;强迫症状 2.80;人际关系 2.44;抑郁 1.77;焦虑 2.30;敌对 1.67;恐怖 1.60;偏执 1.67;精神病性1.20。SAS 65分。

建议做EPQ测验,确定气质人格特征。

案例诊断:从病因、主导症状和表现、心理测量结果综合分析,该案例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据其自述,可知患病根源是儿童期因缺乏父母关爱而形成自卑敏感内向的性格。在幼年产生的幻想,伴随着强烈的负罪感和焦虑,随着长大懂事后,这些带着仇恨和犯罪感的幻想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而不自知,但并没有真正消除,即内心深处幼年时未得以满足的欲望和对妹妹的敌视心理并没有消失。一旦有诱因,就勾起了她童年的心理症结,使她又产生了可怕的念头。临床表现和心理测量以强迫症为主,伴随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症状。有自知力,社会功能受障碍(睡眠不佳,做恶梦,上课走神,生活学习受影响)。无精神病症。

咨询方案:

1.确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善来访者睡眠,调整目前的焦虑和敌视状态,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

远期目标:改变求助者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克服自卑敏感的情绪,改善亲子关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咨询过程:每7天咨询一次,共7次。经过与来访者初步交谈,感觉来访者求治愿望强烈、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准备采用认识领悟疗法、思维阻断疗法、厌恶疗法进行系统治疗。

第一次咨询: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感觉她语言表达流畅,能与咨询师进行很好的交流,领悟力较强,要求咨询、治疗的积极性高,咨询师使用摄入性谈话技术深入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个人资料,通过倾听、真诚、宽容接纳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根据来访者在诉说过程中的表现和所述症状内容特点,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诊断为心理障碍。属咨询对象,明确向来访者表明:“你没有精神病,有强迫症状,属于心理障碍,你的症状适合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希望你积极参与。”并向来访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保密原则,采用的方法,要达到的目标,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第二次咨询:一周后再次来咨询,咨询师此次通过倾听、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进一步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了解来访者童年经历。

采用认识领悟疗法。首先,向来访者讲述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识,心理疾病的内外部病因和一般规律,鼓励她完全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摆脱痛苦,树立治愈的初步信心。然后重点阐述她所患疾病的本质、特点和战胜它的方法,告诉她“你所患的这种强迫症,是由幼时的心灵创伤造成的,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了那种忌恨与怨愤是不对的,就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念头”,也就是说“这种念头不是我的,我也不会害怕它……”。再三向她阐述以达到积极自我暗示的目的。让求助者学习肌肉松弛法,以改善睡眠;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要她根据咨询师的观点,结合自身情况,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第三次咨询:从求助者交来的家庭作业来看,她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不再担心自己是精神病了,但可怕的念头仍无法去除,时不时会跳出来,焦虑状态仍存在。训练她掌握身心放松技术和深呼吸方法来缓解紧张感,同时采用厌恶疗法,即在求助者前臂缚上一圈粗橡皮筋,紧松适宜,要求她每当出现可怕念头时便拉开橡皮筋,拉到一定长度后松手,以此弹击,直到念头消失为止。

第四次咨询:求助者说虽然可怕念头仍出现,但次数明显减少了,只是在生气或与妹妹发生矛盾时冒出来,有时用厌恶疗法也很难消除。咨询师开始对她实施行为治疗,即采用思维阻断法来抑制强迫症。

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维控制疗法、思维停止疗法。它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的技术,根据外在行为能通过抑制来加以阻止,那么内隐的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阻止并消除的原理,在患者想象其强迫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强迫思维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指导求助者进入放松状态,要求她集中注意力想象那个使自己烦恼的念头,当希望妹妹发生意外的场面清晰出现时就竖起食指示意,这时咨询师大喝“停止”,并用力拍击桌子,她也随之大声命令自己“停止”,休息两分钟等情绪和肌肉放松后再重复上述步骤。重复十多次阻断,如果治疗有效,求助者的想象潜伏期,即从让患者开始想象到她竖起食指示意所经过的时间应该延长。随着潜伏期的变长,求助者觉得想起那些意象有困难时,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第五次咨询:治疗程序与第四次咨询时相同,只是咨询师不再拍击桌子,仅仅大喝“停止”,如此再训练十来次。

第六次咨询:咨询师不再大喝“停止”,只是让求助者自己喊“停止”;训练几次后,要求她在发生强迫思维时,自己在心中默念“停止”。

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从一开始就要求求助者对每日出现的强迫思维的次数做自我观察并记录下来,随着治疗的进展,求助者记录下来的次数逐日减少,这反映出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咨询师要求患者回家后自己练习“阻断”强迫观念。

第七次咨询:征得求助者同意后,请其父母一起来咨询。求助者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说那种可怕的念头几乎不再出现,偶尔有也能很快地自我消除,原来紧张害怕的情绪已经没有了。其父母也进行了反省,因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对女儿心理造成的伤害非常难过,表示今后要多与女儿沟通交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心;同时指导求助者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的社团,扩大交际范围,多交朋友,增加户外活动,融入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中。

咨询感悟: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当事人总是被一种入侵式的思维所困扰,会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使当事人感到不安和恐慌,但在实施某种重复固定行为时又会使压迫感得以放松;当事人有自知力,明知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没有必要,却又无法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和摆脱。本案中的梁某,童年时因家庭的变动,父母无意识的疏忽,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伴随其成长,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说,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是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极其重要的原因。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先从问题源头找起,借助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对求助者认知和行为两方面进行心理治疗,一方面改变她的自我认知信念,建立一定可以摆脱强迫症的信心;另一方面,从行为上改变强迫念头或动作。同时加上其父母的理解与配合,使求助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逐步摆脱强迫性神经症的困扰,开始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1]杨雪梅,朱建军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解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民族出版社,2005.

[3]钟有彬.认识领悟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心理医生病案录[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5]王登峰,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时代文化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念头咨询师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拒绝的正确方式
早晨锻炼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鱼和水
同感的技术
心理案例论文
心理咨询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