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召寺音声的实地考察

2014-08-26 06:52张俭侠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仪式

张俭侠

摘要:呼和浩特大召寺属于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都会举行大型的法会,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笔者通过2013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的法会,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来研究仪式音声的运用,将其作为呼和浩特社会文化的大背来阐述其音声的特点及功能。

关键词:呼和浩特 大召寺 晾大佛 查玛舞 仪式 音声

笔者于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早晨7点多从师大西门乘坐公交车来大召寺。通过对大召寺“晾大佛”法会的仪式音声的考察,研究其内蒙古呼和浩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的仪式音声的特点及功能。

一、“大召寺”简介

呼和浩特首座藏传佛教寺院—“大召寺”。蒙语称之为“伊克召”,意为“大庙”。“大召”系藏语。汉语称之为“无量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呼和浩特地区是明末清初,喇嘛教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展兴盛的中心,因此民间号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而闻名于世。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何为“音声”呢?“音声”的概念应该包括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音声,其中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作为仪式行为的一部分,音声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是增强和延续仪式行为及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体及手段,通过它带出了仪式的灵验性。因此,信仰、仪式和音声行为是三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晾大佛”仪式

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8:00左右笔者来到大召寺的菩提过殿门前等待仪式活动的开始。前来参加法会的信众们人山人海,十分壮观。那么为何要举行“晾大佛”仪式?由谁主办?一年当中举行几次?“晾大佛”是藏传佛教寺院所举行的一种法事活动。呼和浩特大召寺(无量寺)的“晾大佛”仪式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农历六月十五”举行两次。由喇嘛和信众们自愿举办的一种宗教活动。举行“晾大佛”仪式的原因之一是怕大佛常年挂在大殿中招虫子。二是因为纪念释迦摩尼佛的诞生、成道、涅槃等。每到这时喇嘛们就把大型唐卡大佛扛出来,高高悬挂在菩提过殿前。所晾的大佛是巨型的唐卡,长约 5米左右,宽约 3 米。上面所绘制的释迦牟尼佛像,虽然经岁月洗礼,但是因为是用天然的松石、珊瑚以及金子等燃料制成。所以颜色如初,色彩艳丽。喇嘛们在大佛前诵经、奏乐,来宣扬佛法,沐浴佛恩,信众们争先布施钱物。

三、“绕大召”仪式

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早晨9:00绕大召,由住持喇嘛赵久久前线,带领众喇嘛和绕大召。群众、信众们7-8人抬起木质的佛轿子,共同组成仪仗队跟随其后,从大召的正门向西出发,沿着围墙绕一圈。喇嘛们边走边奏着法器(大镲、海螺、冈铃、长号),停顿期间喇嘛们诵经,并且不断有路人自发加入队伍中,布施、祈愿。

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早晨 9:40左右,返回大召。准备第三项仪式“查玛舞”。

四、查玛舞仪式中的“音声”

(一)舞蹈音声

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上午10:00左右,查玛舞仪式正式开始。“查玛舞”系藏语也称为“恰木”。民间俗称“跳大神”。“查玛舞”是藏传佛教寺院或者在特殊的重大节日中举行的一种宗教舞蹈形式。跳“查玛”的目的是镇邪除魔。前来的信众们自觉围约 50 平方的圆场,观看表演,气氛热烈庄重。表演着随着奏乐声入场,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法器,舞姿优美、打趣,时而引来观众发笑。其中还有扮演“却德日”(阎王)头戴牛头面具,还有扮演牛、鹿角色喇嘛带上各自不同的面具登场,舞姿非常形象、逼真。

(二)诵经音声

在菩提过殿前主持喇嘛和格斯贵们们领着主要几位喇嘛在神圣的大佛前和绕大召时诵的经,周围的信众在不断被他们的诵经声所吸引着。诵经声低沉、旋律起伏婉转,没有大跳,平稳进行。在法器的伴奏下别有一番神秘色彩。

(三)法器声

主要法器有:“达玛如”,系藏语,指的左手摇双面鼓。汉语中一般称为拨浪鼓。一般右手拿着“达玛如”,左手拿着“摇铃”,同时演奏。“包苏哼格日格”,系蒙语。汉译为“立鼓”。四位喇嘛举着立鼓,左手举着,右手敲打。还有两个年纪最小的喇嘛拿着“咚”系藏语,汉译为“海螺”。还有最低沉音色的“布日”,汉译为“长号”。绕大召时需两个扛着,另两个人在另一头吹走。整个过程特别随意性,即兴成分更多一些。这些法器时而你进我退,时而同时演奏,声音悦耳、动听。

从以上的实地考察中可以归纳出,大召寺法会中“音声“的运用。

五、结语

笔者通过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实地考察了解到,大召寺法会中的仪式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在不断的简化和变得很随意性。甚至内蒙古的有些寺庙的法会仪式流程在消失,例如经兴安盟葛根庙住持包双全说:“大法会中的‘查玛舞自2008年之后再也没有继续跳过。”幸好,大召寺法会中的“查玛”仪式多年来还在延续。信仰体系中包括信仰和仪式两部分。仪式不在了?信仰还会存在吗?所以说信仰与仪式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董波.官方与民间: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音声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呼和浩特之旅
《闲隙》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闲隙》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