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发展下的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2014-09-01 00:35徐苏燕
高教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收稿日期:2014-03-09

作者简介:徐苏燕,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广州/51061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基于‘项目模块化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内容重构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JK107);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研究项目“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课程研究”(粤高职教指函[2013]1号,课题编号2013G01);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慕课研究科研团队资助基金项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系级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摘要:随着世界在线教育潮流般的推进,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它促进人们思考如何应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多数教育管理者与高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上,延续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时代的发展促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以行动推动自身进行革命性的变化,改变课程与教学理念,适应世界性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需求。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慕课(MOOCs);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建设随着世界潮流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在线教育的急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当下成为我国教育革新的热点话题。国际在线教育的推进,使得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尤其紧迫。一时间,受到国外在线教育发展的影响,我国关于在线教育的讨论与研究、关于慕课的建设、关于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等讨论层出不穷。本文拟对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及应对措施作粗略的探讨。

一、境遇与挑战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今天,信息技术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使得高校课程与教学呈现新的面貌;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突进的过程中,选择与世界潮流一致的在线教育,体现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姿态。但由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后于国外,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更多地处于从完善硬件资源向建设软件资源转向的状态,在线教育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我们采取了相反的路线,即先观念改革,后实践操作。高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路线是:先学习在线教育课程理念,然后摸索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学变革。也正因此,我国当前的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处于模糊状态,在争议声中在线教育与传统线下教育杂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推进;求其生存空间、改革高等教育制度、革新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技术革新,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国内外在线教育的推进

谈在线教育,不得不先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自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动,精英教育理念受到冲击,高等教育进入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全球高等教育观念和体制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潮等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这次规模扩张的表征,各国都在采用大众化的理论模式进行教育实践。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开始大众化发展。事实上,大众化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衡量因素之一。大众化的本质,是对既有长期不变、相对僵化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体现的是社会转型对原有高等教育的冲击。[1]

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又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得经济的生产与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日益向终端教育延伸,要求高等教育提供灵活便捷、个性化的教育服务。[2]而这些又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往往突出地表现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在其中,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着革命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度改变世界的诸多领域。在信息技术浪潮中,教育一直备受诟病,教育自身的规律导致其缓慢的改进状态;以至于有人说,进入21世纪的学校教育仍在沿袭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出于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主动需要,还是出于由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被动需要,信息技术在大举进攻教育领域,而这种“进攻”戏剧性地集中表现在在线教育的突飞猛进上。在线教育作为网络教育的形态之一,2011年起,几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得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美国的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席卷全球。国际上,Udacity、Cousera和 edX三大巨头,奠定了慕课(MOOC)的基石。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表现在数量上,慕课的发展更是惊人。2011年秋,有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2013年3月,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吸引12万人报名。截止到2014年2月21日,Coursera加入了6,654,367 名学生,学习 621 门课程。这些课程来自世界108 所知名大学。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3]在线教育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2013年5月21日,北大、清华宣布加入edX;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入Coursera;2013年9月,北大、清华课程相继在Coursera和 edX上线。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并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2012年至2013年,教育部组织原有的30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2013年4月,教育部组织启动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6月,在南京召开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启动会,明确提出引入慕课概念;11月教育部召开的2013年教师培训高级研修班、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召开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均将慕课列作重要探讨内容,并将慕课引入国家开放课程建设中,提出组织“985工程”高校建设中国的“慕课”。

•课程与教学•在线教育发展下的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二)在线教育的革命属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提出“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完成教育现代化这个命题的背景下,当前的教育改革,仅仅采取教育内部的改良,还是引入信息技术这个新质进行革命?历史选择了大规模网络在线教育这样一种形式,以破除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形式。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评价、教学师资与学生、教学方式、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都受到挑战,并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适应时代对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改变是根本性的,即教育主体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在线教育迅猛发展的法宝是以颠覆者姿态冲击传统教育模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问题不在于它会不会颠覆,而是如何颠覆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同时还以新的教育统治者面目出现,对教育领域的旧有格局和既得利益团体构成挑战。它带来的是教育领域革命性的变化。那种认为将传统物理课堂进行一定的变革,调整一下师生角色,让教师将一定的主导权让与学生的做法,事实证明难以为继。我国自21世纪初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收效甚微,即是改良效果不佳的说明。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将长期被排斥在目标群体之外的大众纳入进来,使得人人(借助一定的网络设备)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如Coursera网站在其首页打出了口号“在网上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课程”)。在逐步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的前提下,它将逐步瓜分原有高等教育市场,并改变大学的命运。事实上,在过去的10年中,国外诸多在线教育大学兴起,逐步取代有着严密课程体系和高大围墙的大学,成为时时处处能够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实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传统优质的大学采取了这种革命性的教育方式,如上述麻省、哈佛,在自身母体之外,衍生出子体。但要明确的是,这种子体并没有全盘承继母体的因子,它采取的是予取予舍的姿态,吸收母体的资源作为发展的营养成分。它更像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从众神之神那里取得火种,造福于大众。无疑,它是革命者。

endprint

(三)在线教育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挑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愿望。

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国外在线教育往往是教育实体适应时代的形势要求进行自发革命的结果。如国外推进单项课程学分认证,在线课程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在线教学模式日渐成熟,课程资源建设日渐完善,学习评价的技术难题被新的评价模式突破。而在我国,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这还得益于少数有识之士的“呐喊”与引导。从上文的发展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推进的在线教育,得益于政府机构的主导推动。可以说,国外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使我们的传统教育面临窘境,还使得我们的在线教育面临国外在线教育模式拷贝版的质疑。无论从宏观的国家对在线教育的发展格局,还是从微观的在线教育教学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资源利用形式、技术应用手段以及运营模式等角度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种种挑战。

1.对当前我国在线教育的实施格局提出了挑战。我国推进在线教育发展,整体格局可以概括如下:国家主导,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建设;一些较有实力和能力的高校在本校内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搭建局域内的在线学习平台,或借助国外成熟的“慕课”建设课程并开课;一些地方院校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微信,开设小型局部的在线课程。其中,教师教育领域由于具有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队伍优势,在线数字课程建设走在了前列,但尚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慕课”课程。我国的“慕课”,是观念先行,实践在后。这使得我国的高校由于制度问题,除了面临解决上述传统教育模式改革的问题之外,还必须面对发展在线教育的技术与机制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真正的“慕课”是什么?二是中国的“慕课”往哪儿走?换句话说,去除伪“慕课”,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慕课”?这两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现成的案例。恐怕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等到烟消云散,在改革机制、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明确。

2.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机制和方法提出挑战。以往大多高校把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这迫使有些教师为了得到好的评教结果,往往以降低学习要求为代价。而在线课程可以通过对教育的大数据或者与学生相关的数据信息采集分析,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首先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将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这些数据信息会指明学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教学管理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使得实时、精确地观测学生群体和个人的信息流成为可能,这有助于分析学生的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也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从教育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在线课程所带来的是颠覆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改变“主导课堂、主导学生”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专家,懂得整合资源,并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及手段,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上,在线课程对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线课程使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展学习,不但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能使其获得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还可以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跟世界各地的学习盟友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分享,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内化。

二、思考与行动

有人说,技术的革新我们不可能跟得上,课程改革也没必要跟着技术走。这不能不说是懒人的想法,也是改良者常拿出来的借口。技术的革新,首先要求教育者明确方向,明确问题,作解剖式的反思,并提出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措施。

数字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学习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称为“泛在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学习已经不是传统的讲授—记忆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消费和吸收结构,而成为是一种建构、改进、分享过程,参与是当代的学习文化属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打开教育大门,破除学校围墙,开放教育资源,比特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且,信息技术带来的人们较低的记忆水平和指尖知识的不断应用,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强调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为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包括资源系统与平台系统。[4]

高校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从教育主体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教育管理

1.更新课程与教学管理观

当前我国的高校课程在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下实施,体现出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以至于课程管理整体划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过于强调整体性,缺少具体化、灵活性的管理。这种课程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网络学习时代学习泛在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需求。当前我国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较为有效,他们采取以课程为单元的专业化管理,实行模块化、分散性的课程结构,支持个性化、非同步的学习活动;突出教务的服务职能,参照并支持适应在线教育的大学教育管理(如学籍、学分、学历等),尤其探索并逐步实现单项课程学分认证。2011年,我国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即强调提供专题化、可选择、可组合的模块课程。[5]甚至一些有实力、有财力的高校,如四川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通过以建代管,利用技术手段革新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校级课程建设,或引进优质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入新的评价机制,将物理课堂学习评价与数字课程资源学习评价结合,从而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水平

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课程与教学是教师最本质的活动。高校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首先要从人的角度来进行。通过改革绩效评估机制,可以为改革提供保障和激励措施。如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尤其是数字课程建设,为他们提供政策配套;将科研成果与课程及教学改革挂钩,促使教师愿意上讲台,愿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鼓励建设优质特色课程,支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开课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大多开设有教学发展中心,注重为教师开展在研究、咨询、培训、指导、服务、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可以将推动课程建设研讨作为该中心的一项工作,将来自各专业的教师、将教育者与信息技术人员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跨学科、跨领域甚至交叉建设课程;在其中,教师真正成长,而不会局限在自己既有的课程领域。

3.提供教学平台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忽略教学平台建设,或者教学平台一校之内五花八门,难以形成教学资产积累。高校使用教学平台,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平台建设,可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平台系统、资源系统、交际系统),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平台组织建设课程资产,形成课程资源积累;发布课程方案与课程,营造课程与教学改革良性氛围;组织学生利用平台学习,并开展与教师的互动评价;组织学生利用平台传播与创造知识,学会与他人共享。

endprint

适应在线教育趋势,引进教学平台,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用结合,既能用来在校内建设课程,又能用来开展教学,甚至兼容引入的优质课程;二开放与兼容,既能在校级层面使用,又能打通与国家级教学平台的通道,引入国家级优质开放课程资源、将校级优质课程申报至省或国家层面、实现校际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三便于个性化与统一管理结合,既便于教师对自己建设、实施的课程的管理、教学使用,又便于形成校级课程资产;四课程教务与教学结合,既便于课程教学灵活实施,又便于教务管理统一。

目前国内常用的教学平台,粗略统计,有10几种,如model、清华教育在线、Blackboard等。为适应在线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推进“爱课程”平台建设,将通过校园端的建设,实现高校与国家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国外的三大课程平台,可通过网络使用;另外,网易等在线教育频道也可以成为高校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借助手段。

4.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现代化在高校的推进,使得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育技术硬件方面都不缺乏,而在软件诸如教师和数字课程资源方面却存在局限。开放教育运动的推进,使得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教育联盟的形式,渗透进每一所高校甚至每一门课程中。但受旧有课程与教学观的局限,这些课程资源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形成课程内容。信息技术带来的人们较低的记忆水平和指尖知识的不断应用,使得对学生大脑的解放和培养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分析能力更加重要。而在浩瀚的课程资源中以建构思维进行学习的方式,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适时引入课程,并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培养在线教学教师队伍,成为必需。要鼓励本校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常态建设,注重为学生建设;鼓励通过协作,共建共享校际课程资源;整合各类学习资源,组建学习的资源系统(如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资源整合,图书馆与资料室的资源整合,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学习平台与资源的整合);通过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包括广泛利用诸如报刊、展览室、公共展板、学习广场、教室等,将有形的大学物理空间变成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的学习空间。

(二)教师

1.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以自己为主,乃至目中无“人”,与“育人为本”想违背。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尤其在线教育的推进,使得教师面临不改革就难以生存的局面,尤其在教学理念方面,仍抱守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替代。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往往只有书本、粉笔、茶杯,即使借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顶多加个PPT,照本宣科变成照PPT宣科。本文上文中提到的,高校应对在线教育的一大难题是教师岗位的重新定位,其实质在于能否促进教师自身有勇气改革。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往往决定该教师是否能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全新的教育理念大致可体现在: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下学习的要求,按照模块化思维,组织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点教学。

2.扩展视野,不断学习

僵化的教育制度下,教师本身缺少学习动力和精神,缺少对本课程知识探究、能力拓展的能力,以至于教学手段单一,单向线性传播知识,更不用提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外知识与经验的联结性学习。事实上,教师自身是否能进行改革,决定因素在自身。事实证明,一些具有强烈学习意识和行动能力的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往往成为佼佼者,硕果累累。教师关注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技术,关注本学科领域乃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尤其关注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发展,关注并吸收在线教育的教育教学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课堂带去新的因素,实现真正的改革成效。而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共同体、开展行动研究,也会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途径。

3.具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首先是教育专家,还必须是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专家。信息技术赋予教育新的特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对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和标准提供等。[6]要实现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一些国家级课程建设者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表现出来单一的弱点,即教学与活动两张皮,即使有意识地引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也是为用而用,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这源于其对新的教育理念借用信息技术贯彻的意识和能力的缺乏。

教师可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适应信息技术条件,掌握网络与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够用它来实现与自己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而不是技术手段简单的融入。其次,掌握数字课程教学技能。能利用计算机建设课程资源,建立课程教学档案;能面对摄像机讲课,制作数字课程资源;能制作适应数字教学要求的微课,能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实现课程效果最大化;能变课堂的讲授者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者,尤其在组织学生选学网络空间的优质在线课程时,能够做好助教者角色,组织学习与评价。

4.转变教师角色

这里强调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理念上,从关注“如何让学生听懂知识”转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知识”。其次,在教育教学上,将教学设计贯穿教育过程,面对的不仅仅是原有意义上的课堂45分钟,包括为学生构建从课程学习资源到课程学习环境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内、课堂外,校内、校外,乃至学生的生活中,由此带来教师任务的变化和量的增加。进而是质的变化,即在众多知识信息中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再次,他必须是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条件与环境的整合者。最后,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这也是转变教书匠身份的唯一途径。事实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对教师更是提出了学习能力的要求;他要结合教学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提出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理念;把纯粹经验升华为自身的理论,从而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的问题,即科研与课程和教学的割裂。教师可围绕教学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并以科研成果推动自己的课程改革,实现个人价值与课程改革的统一;还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个人与学校课程资产的积累,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的提升。

5.建设在线数字课程

面对在线教育的趋势,教师不仅要做课程实施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还要转变“教书匠”的意识,通过建设自己的课程实现价值的提升,通过互联网实现课程学习者范围的最大化,以传播优秀文化;营造课堂内外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诸如翻转课堂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采取与他人、他校协作共建的方式,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参加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建设特定机制调动能调动的优质资源,建设领域内的优质课程,带动本校、本地区乃至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同时加强师生合作,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信息来源的丰富,使得学习是交互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知识的提供者和传播者。

6.通过实践教学,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上述一切的实现,均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教学实践实验理念,提高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能力,发现与研究问题,开展教学反思研究,将问题转变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及途径,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同时,结合课程建设,注重自我的生态性发展,把自己置于学科、课程的社群、背景、合作和文化之中去实践,以尽快实现专业成长。

三、结语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会是数据的提供者,也是数据的消费者。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推进,使人人、处处、时时学习成为常态。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日渐加速的今天,教育对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是开放的。在遭受到是否仍应存在质疑的同时,高校由于自身使命与文化内涵仍将保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责,在在线教育发展的今天,只有通过自己独特价值的发挥才能继续履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结果,应该是促进传统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通,将在线教育革命成果转化为教育现代化的成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而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3]华琪.MOOC,像追美剧一样上大学[DB/OL].果壳网,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6958,2013-11-13.

[4][美]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崔允漷.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课程开发[R].2013年6月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启动会上的讲座.

[6]杜占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师培训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报告[R].2013-11-08.

(责任编辑刘第红)2014年第4期高 教 探 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