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教育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2014-09-02 09:44李方红李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成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李方红++李铎

摘要: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改革之路。本文从影响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思想、师资队伍培训、管理体制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54-02

据报道,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较2011年增加5.99万人,达到39.96万人,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种“井喷”式的留学特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减少以及中国留学生明显出现低龄化等现象折射出中国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特别在大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很多课程出勤率低;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单调,教学过程脱离社会实践;教师科研工作重量轻质,难出成果,更难转化成生产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均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当下科技加速发展,信息快速流动,管理日臻完善,经济突飞猛进,要求教育快速做出反应,以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当前各学校都在抢抓机遇、上规模、上水平,打造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然而在前进的过程中也容易忽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为办好有特色的大学,应重视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思想转变是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体现在学校各个方面及细节之中,是当前教育改革需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面对21世纪迅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高等教育对学校领导、主管部分、教师、学生和保证体系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大的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不变没有出路,不变不能前进。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就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如今教育改革同样要靠思想的大解放来开辟道路。高校教育改革,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如何营造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何把人的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同业务知识的掌握、创造力的培养和谐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识、能力、做人三方面的统一;如何实现多学科的渗透与交叉,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广泛适应;如何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真正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新的、系统的思路和举措,对现行的一些制度和做法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许多学科或专业,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封闭、僵化等问题,有的专业课程结构几十年保持所谓的基本稳定,教育内容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某些应用专业近年所开设的一些新课程,虽有所谓新意,却极不规范,缺乏深度和科学性,过不了多久就丧失价值,甚至发生误导作用。这方面改革难度很大,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更新慢,知识容量和组织结构跟不上社会的迅速变化。就此而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是保障

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专业实践方面的经验,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授课内容过于抽象,特别是一些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实践技能薄弱、知识和技术能力脱节的问题。即使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市场和相关政策的了解而未能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也造成科研的大量浪费。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谓的创新包括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而实践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外部现实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实际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者是统一的。

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派教师到专业相关部门锻炼,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把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相融合,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改革授课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构建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信息,使其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相对应的修订!

高校要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求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的优势是理论研究水平较高,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在实践方面强于高校,这些单位在一些技术性课题方面也希望与高校合作,希望获得高校在科学技术以及专家人才方面的支持。因此,选派教师到部门锻炼能够实现“互惠双赢”的效果,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

三、管理模式人性化改革是动力

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要在进一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实行完全学分制。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在目前教育部设置的招生专业目录规定和现有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可以实行本科优秀学生在校内转专业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或兴趣方面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也可以按照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实行基础+模块的培养方式,为具有不同志向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块。

除了一些共同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教材的多样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服务机构,只有具备了人性化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促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渐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

四、就业指导中心服务领域改革是改革的催化剂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只重视提高就业率,忽略就业的质量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由此也引发了假就业!生涯规划指导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就业率,更要让学生具有职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和困惑,如行业前景、行业真实运行规则、企业详细情况、面试技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等,对此,可聘请某一领域专家以兼职形式较为稳定地担任某一专业的就业顾问,把最真实、最全面的行业信息反馈给学生,并为学生择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建议、指明方向。有些高校也开始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就业顾问,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环节中都能了解和认识到社会的需求,就能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进而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学生自主地学习社会需求的知识了,改革的成效自然就明晰了。

高等教育作为育人工程,只有领导把握住了正确的改革方向,教师能注入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行政部分制定好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以及服务结构与市场需求以及学生需求相挂钩,使这四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高校的教育改革才可能见实效。

总之,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探讨对我国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应认真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实情况进行改革修正,也希望相关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多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任友洲,朱庆海,张文超.树立教师发展理念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2):13-18.

[2]李爱军.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北方经贸,2007,(04).

[3]李方红,李铎,陈康.谈工科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

[4]季绍斌.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及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5]马凤阁.人本管理在新一轮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意义及实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4030);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改项目(2012J29)。

作者简介:李方红(1978-),女,甘肃临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的教学及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