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4-09-02 15:08刘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思考高校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该模式固有的难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陷,使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进一步去探索符合90后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9-0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该课程时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该模式固有的难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陷,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进一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十八大报告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因此,教育部也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13]4号)中明确其主要任务之一——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有助于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特殊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教育对象品德现状之间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矛盾展开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现状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要求的差距,往往就表现为理想、信念、品德等问题。这些问题诸如共同理想树立不牢、法治观念不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以及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说到底,就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而是如何把握科学、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在情感领域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成学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案例式、问题中心式、教师主导式等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可以多采用案例式、问题中心式的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处于探询之中,教师以学生自己的经验、兴趣和问题入手,引出额外的例子,围绕解决问题来指导学生发现和澄清该普遍性原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度由“教”向“导”转变。教师身份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再是教师的唯一任务,师生关系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输出转变成师生双方的双向交流,从而师生共同成长。而“法律基础”部分则涉及到法律专业的概念、术语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案例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法律去思考、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把“法”始终放在心中,自觉地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不再出现马加爵、药家鑫等类似的案件。

2.教学内容上,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加入心理学的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不仅仅具有教师的身份,还必须同时兼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员,要多为学生进行义务性心理咨询、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耐挫折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笔者在每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多次遇到并解决过学生的学业、生活、爱情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到了大三、大四,甚至读硕士期间,仍发邮件给笔者讨论他所遇到的人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笔者从与学生的课外互动中更多地对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3.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适当应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是十分普遍的课堂现象,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需要思考的内容。现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从广泛推广的阶段进入到深入探索和回归理性的阶段,课件并非越华丽越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征和思维特点。在教学总体设计上,秉承传统教学提纲挈领式的思路,先构思整个教学框架,然后选择好需要用多媒体课件表现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延伸课堂教学,拓展课程内容研究,发挥教学网络平台的即时性、开放性作用,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

4.在课堂氛围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重生命教育。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人用“抬头率”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这一评价方式很简单单一,但也确实能说明课堂教学的部分现实,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往往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反之,则抬起头,身体前倾,视线也紧随教师。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气氛,结合教材内容,在必须对学生深入解说又相对理论化部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有趣”和“有益”的融合衔接。另外在课外实践中,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鼓励学生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做PPT,增加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在选择统一时间展示学生的PPT,点评优缺点,既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其中一个依据,也使学生做事思路、做事态度、做事方法、演说能力得到锻炼。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仍没有完美的教学,课堂教学的不可复制性使得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更加必不可少,教师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时,除了上述的各项措施,我们还要在思想上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使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思考改进,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符合90后大学生身心特点,让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臧宏,王立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第4版.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云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理念浅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4]耿瑞珍.构建思想政治课立体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2,(24).

作者简介:刘伟(1978-),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思考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微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