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择业指导的渗透

2014-09-02 15:12冯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择业与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多数高职学生多重心理困境愈加突出。基于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渗透择业指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困境,排解其就业心理压力,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立足于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困境,着重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渗透择业指导的对策。

关键词:择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10-02

一、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困惑分析

当前,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普遍存在着择业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择业目标不够明确。当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观念还比较滞后,仍保持着必须“专业对口”的择业观念,自身的择业面受到了限制。加之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完全与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形成有效对接,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没有充分结合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且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相当匮乏,实践技能相当薄弱,导致“就业力”严重不足,这就造成多数高职学生在择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存在着“盲目从众”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择业时存在“朝秦暮楚”、“急功近利”等特点,使学生走入择业困境。

2.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受到文化素质以及年龄结构等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心理结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缺乏对自身优缺点的客观评价。有些学生过于高估自己,对择业存在着过高的期望,盲目地追求“高收入”,择业价值过分功利化与商品化,在求职的挫折中自信心遭到严重打击,容易产生挫折心理。而有些学生则未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缺乏自信,容易产生消极与回避心理。

3.心理冲突明显增多。目前,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存在较多的心理冲突与矛盾。如在就业过程中,既渴望能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又希望自己能够受到特殊对待;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足,但又希望快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部分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存着依赖的心理,对待择业缺乏积极主动性,抱着观望的态度,不善于主动创造择业与就业机会。加之就业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使部分学生在就业的挫折中,逐步产生恐惧与自我怀疑的封闭心理,导致自卑、多疑的择业心理产生。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指导,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学生的择业心理困惑成为学生健康发展中的内在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从人格辅导逐步扩展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与职业指导等,对学生进行有效择业指导尤为必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渗透择业指导的对策思考

1.立足于学生择业心理困惑,优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渗透择业指导,必须立足于学生存在的择业心理困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题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供的教学教材,多为一些普遍性的理论,在教学设计时,老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学设计,针对学生中较为典型的择业心理问题,例如“应对挫折、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专题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择业就业实例,展开案例式与启发式教学,将择业指导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增强学生在择业中的应对能力。

2.从教学目标出发,开展个性化的择业指导。在科学合理设置针对学生择业心理困惑的“教学专题”的基础上,从各专题的教学目标出发,以教材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择业指导,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择业目标模糊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老师还可设置“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学专题,针对学生的择业观念以及择业目标的确定,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个体内在需要,合理设置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择业目标。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中人才流动性的增大,个体有更多的择业机会,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学生应在结合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开发自身的潜能、调动积极性,结合自身的目标,积极创造择业机会。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老师还应积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使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科学制定职业规划,确立择业方向,避免出现择业中的“盲目心理”。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还可设置“提升社会化水平”的教学专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树立起择业信心,在实践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升自身的“就业力与择业力”。

(2)正确认识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自我认识偏差的问题,设置相关的教学专题,使学生通过教学,能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避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择业心理影响学生在择业中能动性的发挥,在择业中错失良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课程中,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专题教学目标,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使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同学眼中的自己,全面认识自己。或者开展例如“优点风暴”这样的团体训练活动,在课堂中,积极发现自己与他人优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促进学生交流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3)开展挫折教育。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在了解学生择业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理指导。例如,部分学生由于经验缺乏,或择业期望值过高等,在求职中遭受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可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运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分享所受的挫折,群策群议,交流应对挫折的方式,最终达到挫折教育的目标。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践课程中,还可对学生开展面试心理教育,通过现场模拟面试情境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在面试中应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等技巧,增强学生择业信心。

综上可见,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心理实际问题出发,科学设置教学专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择业与就业。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齐维轩,徐建刚,等.基于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与干预[J].价值工程,2011,30(28):250-251.

[2]刘海荣.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文艺,2009,(21):198.

[3]逯云晶,吴青松,丁丽,等.加强就业指导教学促进大学生就业[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24):62-63.

[4]尹海燕.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辅导员工作开展——以经济学院为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4):234.

[5]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作者简介:冯涛(1979-),女,新疆库尔勒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