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的本质

2014-09-03 16:12易小明王波
道德与文明 2014年3期

易小明 王波

[摘要]协同正义就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主要体现为自由表现个性、表现个体差别的差异性正义,而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则主要体现为追求平等的同一性正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原则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综合超越,它应当是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的合理协同。

[关键词]协同正义 差异性正义 同一性正义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3-0083-08

所谓协同正义,就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所谓差异性正义,其基本含义就是不同的人按照某种原则或比例得到不同的对待;所谓同一性正义,其基本含义就是同样的人得到同等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是以差异性正义为内核的,而传统社会主义正义则以同一性正义为内核。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作为对资本主义正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正义的超越,应当是对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精神的合理摄取,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合理协同,它是一种协同正义。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性正义

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生产力进步的历史,也是道德进步的历史,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如果将正义囿于道德的范围之内,那么社会正义的发展既表现为一个抽象、总体、本质完善的先验规定性,又表现为一个具体、部分、过程完善的经验规定性。基于此,任何将正义只作总体或只作过程的理解、将总体与过程两种力量相互排斥的观点,都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无论是从总体的角度还是从过程的角度,资本主义社会都有其相应的正义基础,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就不会表现出具有扬弃功能而续存的生命力。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为此言,许多人都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但斯坦福大学艾伦·伍德教授却宣称:“一旦深入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关资本主义之不正义的详细描述时,我们便会立刻发现,在他们的著作里,不仅根本没有打算论证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甚至没有明确声称资本主义是不正义或不平等的,或资本主义侵犯了任何人的权利。”“资本主义虽有种种明显的缺点,但它在正义问题上却并未犯错。对马克思而言,无论资本主义可能是什么,它似乎都不是不正义的。”

伍德的论证主要是说马克思的正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而不是一种道德观。我们则认为,也完全可以从道德进步的角度来谈资本主义的正义问题,也就是说,从道德上讲,资本主义肯定有其正义性或正义的方面。从正义的过程性来讲,相对于其前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封建主义,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它比封建主义更加正义,它因有更加积极的东西而超越封建主义;相对于其后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然有其可以继承的东西融入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正义的生成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正义的本质总体性来讲,资本主义的正义必然内含着某些正义的总体本质精神,是正义之总体本质完善的一个承载者、实现者。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才既有基于正义过程性而产生的超越旧社会的积极因素,又有基于正义本质总体性而具有的可进入新社会的积极因素。

自然、人类社会、思维都是差异与同一的统一,据此我们可以把正义分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如果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形态,我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奉行差异性正义原则。所谓差异性的正义原则,指不同的人通过符合比例原则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差异性原则主要是一种基于个体之间各种差异的比较关系而形成的、根据差异表现而得到相应的差异结果的区别对待的分配原则。每个个体因各种差异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又因各种具体情况之差异而表现不同,于是根据这种差异表现而实行分配的结果也就不同。差异性原则其实是贯通于人类阶级社会中的普遍原则,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差异性原则才更加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充分认同差异表现的正义性,并且其差异性的表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差异性正义的本质就是根据差异进行分配。其内在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充满差异的世界,自然、人类社会、思维都充满差异,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然差异无时无处不在,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到分配领域,人们是无法随意消除它的。第二,客观的现实的差异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存在合理性,这不只是基于“现实的一定有其某种存在合理性”,也与人们相应的价值选择相关,即这种合理性的认定有其自然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人类并不是随意去选择、认定这种合理性的。第三,按照差异进行分配本质上是对发展的认同与期望。承认差异往往就是承认强者,只有承认、鼓励强者多劳多得,生产力才会更快发展。所以差异原则只有进入分配领域才会激励强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第四,根据差异进行分配本质上是一种根据差异之对等性、对象化表现而进行的分配,而不是直接根据差异进行非对等性的占有,比如按劳分配就是如此。基于差异的非对等的占有是一种粗放的、自然的、无合理性的“强占”形式,而对等的分配则是一种精致的、文化的、有合理性的分配形式,前者是无同一性原则渗透或同一性表现不强的“非理性配置”,后者则是受同一性原则影响和规范的分配,前者是野蛮的,后者则是相对文明的。

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直接根据差异进行的非对等性的占有,也有根据差异进行的对等性分配,越是早期,非对等性的差异占有越是突出,越是后期则对等性差异分配表现的地位越是不断地凸显出来,这既是一个差异性正义不断生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基于同一性基础之上平等的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

根据差异原则进行分配,本质上是扶强性分配而不是扶弱性分配,扶强性分配必然以差异结果为目标,而扶弱性分配则必然以平等结果为目标。正因为差异性正义是强者的正义,它的重要作用才会是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正义具有对等性,即要根据差异表现的结果进行相应对等的分配,所以强者只有不断把其超越于一般人的潜力表现出来,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由于人的自利本性,强者一旦得到更多的利益,就会更加努力地展现其潜力,这又将导致强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此循环将会带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贡献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因为社会的发展基于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发展得越快。贡献原则本质上就是体现差异性表现的原则,它是基于人的差异性、承认人的差异性、展示人的差异性、发展人的差异性的正义原则。贡献原则基本上不能用于基于人的同一性的平等分配——当然,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人们的某一具体贡献真的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分配结果相同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贡献原则主要涉及解决人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因为人有差异、贡献有差异,且这种差异应当在分配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和维持,即差异的贡献应当对等化到差异的结果中来,所以,按贡献分配的本质就是要根据差异来进行分配。如果按贡献分配标准还要统领人的同一性分配问题,那就还得将人的同一性转化为人的某种同一贡献来分配,这其实是多余的,况且要将人的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的同一性转化为某一具体的同一贡献,还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贡献原则是就贡献有差异、贡献有大小而言的,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强调和尊重差异的分配原则。”反过来,差异性正义强调的按照差异进行分配,又必然促使人们不断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差异性正义对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确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才“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与差异性正义相对应的文化就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同根的,它们都基于人的个体性存在,自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自己、由个人,而个人如果根本不能自由选择与决定就不是真正的个人,因为他没有独立性。而个性存在的本质就是差异,它不关注群体的同一,更不关注类的同一。个体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提供自然的主体基础,反过来,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则为个体表现提供精神支撑,它使个体差异在社会活动中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已的愿望,获得自己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而个体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也就成为个体差异的表现过程。但是由于社会存在是需要秩序的,追求秩序的社会便根据差异的合理表现来进行相应的分配,表现强的获得多,表现弱的获得少,这种正义显然是强者更加得益的正义。所以差异性正义也就是每个人自由表现其差异并根据差异进行分配的正义,它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正义、个体的正义。

显然,差异性正义需要个体本位、个体自由表现的文化支持,没有开掘出张扬个体自由表现的文化往往不会太多支持差异性正义原则,其社会也不可能有快速的发展。生命个体自由活动的自利本能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但它需要相应文化价值的认定、规范与引领,所以没有个体本能力量大力支持的纯粹理想因其过于强调平等的道德文化,其推进个体现实差异表现的力量常常是非常弱小的,并且也只有部分人才能充分发掘出来。这也是资本主义之所以神速发展、而传统社会主义却导致经济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都很清楚,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内容就是平等或公平正义”。“当然,自由我们也需要,但当自由和平等相权衡的时候,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当然,资本主义也会说自由和平等都需要,但当两者相权衡,它往往更重视个人的自由。所以资本主义才以个人为本位,搞个人主义。”

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核心和本质是差异性正义,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只有差异性正义,它也有同一性正义,但总的来看,差异性正义占绝对支配地位,而同一性正义则居于被支配的地位。并且,越是在早期,差异性正义的地位越是突出,越是在晚期,同一性正义的地位才得到不断提高,但无论怎样提高,都还没有达到与差异性正义相提并论的地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三部分重点加以阐释。

二、传统社会主义的同一性正义

差异性正义是与同一性正义并存的。所谓同一性正义,其基本含义是指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对。待,同一性正义原则主要是一种基于个体之间类同一性的比较关系而生成的,大家都是人,都有着共同的类本质,所以某种意义上要得到平等对待。

同一性正义的本质,就是根据同一性原则进行分配。这同样可以根据差异性正义原则的生成办式得到相应理解。第一,同一也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既是有差异的世界,也是有同一的世界,同一无时无处不在。第二,既然同一的存在是普遍的,那么它就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会渗透到分配领域,人们是无法随意消除它的。笫三,客观的现实的同一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必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的认定有其自然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因为人具有抽象思维,所以人能够从差异物中提炼出同一,平等之所以产生,同一、平等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之所以不断提高,都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密不可分。第四,根据同一性原则进行分配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绝对同一进行分配的绝对平等,比如人权平等,另一种是根据相对同一进行分配的相对平等。前者是无差异性渗透的分配,后者是有差异性渗透的分配;前者基于某种纯粹抽象观念的文化认同,后者则基于抽象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存在的统一。

传统社会主义的正义本质是同一性正义,它实质上是作为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差异性正义而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的最大不公平就是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反动,它必然与资本主义针锋相对,必然要求平等与富裕的共同性。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就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推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推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就实行按劳分配;资本主义奉行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就奉行集体主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以实现平等。

芝加哥大学摩狄曼·J,阿德勒教授认为,平等是指一事物在量上与另一事物相同,在质上并不比另一事物高级或低级。其实,平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平等,一种是具体的平等,所谓抽象的平等就是无差别的平等,所谓具体的平等就是有差异的平等,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平等其实只是一种抽象的平等。由于人是一种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存在物,所以能够排除人的各种差别而抽象出人人平等原则,所以人的社会就其现实性而言虽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但却又是一种不断有抽象平等原则对之进行渗透和干预的社会。正是由于抽象思维的产生,才生产出平等的观念,抽象平等观念的生成又与现实合成出具体的平等原则,并使具体的平等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认同、指向抽象“平等”的精神特质。

现实社会中的平等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抽象平等与具体平等的统一。摩狄曼·J,阿德勒将平等分为个人的平等与环境的平等,还有人将平等分为社会对待人人平等与社会上人人平等,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对平等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但是我们认为,环境的平等或社会对待人人平等,其实是以人之间的抽象平等为原则或为基础的,没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如何会产生出社会对待人人平等、如何产生社会环境的平等原则?所以社会对待人人平等、社会环境的平等本质上只是人人抽象平等的对象化、制度化的实现,它使人人具体平等变得有规可循,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现代的平等要求与此完全不同;这种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平等或社会人际对待平等本质上就是一种制度平等。制度是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社会制度规定的人际对待平等,主要指一个社会赋予其每一个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同等或无差别,这种平等是通过各种社会制度、规定的设定而无区别地规范对待各不相同的个体而实现的,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社会赋予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平等,具体言之就是要实现各社会成员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平等,从制度规范的角度而言,这些平等是需要排除差别的。

但是现实中具体的人人平等或平等的现实实现则是有差异干扰的平等,这种平等只能是一种相对平等。如果将现实的平等只是理解为抽象的无差异的平等,那其实是将现实平等与平等原则混为一谈了。世界是充满差异的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中都充满各种差异,这种差异只能允许同一和基于同一的平等作为一种抽象观念、作为一个原则、作为一种制度规定而存在。所以,现实的平等只能是一种具体的、有差异干扰的平等,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才指出:“‘人类都是天生平等的这个熟悉的命题就包含着把天生的(自然的)东西和概念相混淆的误解;必须说的正是:人其实天生只是不平等的”。斯大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在社会主义时期或共产主义时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质量上或数量上都不是一样,而且也不能彼此一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对应于经济平等的另一个词就是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其实比经济平等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更具有时代性。邓小平同志多次阐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其实,共同富裕有两个基本规定,一是共同,一是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突出表现。

其一,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标示了社会主义平等与原始社会平等的差异。在原始社会中虽然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分配劳动产品,没有剥削和两极分化,但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活极端困苦,它有“共同”却无“富裕”。社会主义则不同,它不仅以公有制为前提,有“共同”基础,而且要发展生产力,有“富裕”动力,要促使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其二,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区分了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社会的两极分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社会,极少数人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贫困境地。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尽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国有经济、吸收工人参与管理、实行福利制度来不断调整自己,但私有制本身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富悬殊问题。

其三,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既不能只有共同没有富裕,也不能只有富裕没有共同,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推进的,共同要有利于富裕的实现,富裕也要以共同为发展目的。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符合社会主义正义的内在本质要求。

但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过于强调同一性正义,强调“共同”对于“富裕”的统摄。人们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虽然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但却是以阶级对立和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三大差别的消灭为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必须服从于平等、“富裕”必须服从于“共同”之原则。

事实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一定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非常正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今天有些同志又反过来只强调和承认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有些矫枉过正了。过去我们只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片面的,但是反过来只注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的本质,则同样是片面的。只有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由于“共同”体现着生产关系的要求、“富裕”体现着生产力的要求,所以共同富裕就体现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当然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平均富裕,而是逐步实现的有程度差异的作为最终目标的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协同正义:对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融合与超越

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正义主要是差异性正义,传统社会主义的正义主要是同一性正义,而传统社会主义的同一性正义正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差异性正义提出的,它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正义的区别性超越。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应当是在总结以往正义内容的基础上生成的,应当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正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正义的统合性超越,而不只是对它们的区别性超越。所谓统合性超越,是指今天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后生的、积累和借鉴了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之优长的存在系统,在总体功能上超越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统合性超越不同于区别性超越,也不同于简单的扬弃,它并不以不同社会或事物前后的差异为立足点,而是以总体存在功能优化为立足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与资本主义正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正义之间,可能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但无论差异也好、同一也好,只要能够有利于总体功能的优化,它就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的规定性之中。

如前所述,我们说,资本主义的正义主要是差异性正义,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正义只有差异性正义,事实上,资本主义也有平等的正义内容,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的实现因受到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限制而必然表现出相对懦弱的特质。

平等本身是资产阶级提出的,正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压迫的过程中才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同时,又正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关系为平等提供了现实的发展基础。马克思揭示平等关系产生的原因时指出:“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就是说,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平等,给人们提供的不只是一般的平等观念,而且是人们获得平等权利的机会和结果。但由于资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作为资本特权的商品交换给人们提供的实际交换价值又往往是不等的,所以马克思又说:“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

同样,传统社会主义正义也存在差异性正义的要求,比如按劳分配原则就是如此。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必然产生差异的分配结果,因为无论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还是各个资产者之间,都存在着有无资本与资本大小的差异,根据这种差异进行分配,必然产生差异结果。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则同样会产生分配结果的差异,因为劳动者之间,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自然条件还是社会条件、主观角度还是客观角度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象化到劳动过程,就会产生劳动效益的差异,如果实行按劳分配则会导致分配结果的差异。但是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社会主义的财富占有差异由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且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因此,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不会走向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之所以也表现出同一性正义的要求,传统社会主义之所以也表现出差异性正义的要求,根本原因就在于差异与同一是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的两种状态,任何忽视或企图消除其中一种存在状态的做法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马克思也说,差异巨大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天生的平等派——商品,它要求买者与卖者之间必须遵守交换的等价法则。

虽然人类社会中同时存在差异与同一,它们共同对社会发挥作用,但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存在形态的不同国家,对以差异性原则为主还是以同一性原则为主是可以有不同的倾向和选择的。

由于认识的局限,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区别的角度来分别谈社会制度的先进与落后,谈传统社会主义的平等,谈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别,而没有从差异与同一、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相统合的角度来看问题。今天我们的视野打开了,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存在着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内在要求,且存在着两种正义需要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是由于以往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这种共存与协同要求只是外在于我们的发展规划而客观地产生作用,当然,主体的规划越是暗合这种协同正义的内在要求,社会的发展就越是和谐有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作为两种正义原则相统合的协同正义观,既可以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相统合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统合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规定进行统合的结果。统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总体功能优于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这就意味着,在具体的某一甚至某些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一定必然优于资本主义或传统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存在着许多可以向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学习的方面,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体功能上又是超越二者的,这种总体功能的优越需要社会各要素之间进行长期协同与磨合,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吸纳、不断更新、不断优化的过程。

其实,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统合性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包含三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统合性定义的重要内容,其实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如此、传统社会主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依然如此,而之所以能够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统合性本质、社会主义的总体优越并不以它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差异为取舍标准。有学者从作为根据的本质和作为区别的本质来认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方面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于根据的本质规定,并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本质,这种思考是有见地的。“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最主要的本质,恰恰因为它是社会形态得以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能够发展生产力。否则它就失去存在的根据,最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我们认为,虽然提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相对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而提出的区别性定义,区别性定义必然忽略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性存在根据,但谈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不够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个性存在,既有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共同性存在根据,也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差异性存在根据,否则它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特殊内容,也失去了中国特色的特殊规定,更谈不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超越他者的关键原因在哪里。

传统的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产生的,其生产力与相应文化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和积累,它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相应”生产关系优先生成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被描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期社会,而没有得到前期资本主义发展实力支撑的所谓社会主义,其实际水平应当是要排在资本主义之后的。因此,这种社会主义不仅要充分借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也要充分借鉴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精神文化,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中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精神,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向资本主义学习。

但是人们对资本主义早期的东西学得较多,而对资本主义晚期的东西学得却较少;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发展学得较多,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化学得较少。传统的社会主义由于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而传统的资本主义由于只讲生产力的发展,不注重生产关系的和谐,而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利益人,于是就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相互学习的局面。从矛盾哲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学习,本质上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为了超越自我和对方而包含对方的因素并向对方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人类社会之正义的发展也是如此。资本主义偏重差异原则的正义与社会主义偏重同一原则的正义,它们要获得超越对方或自我超越的能力,都必须从对立面中获得自身缺乏的发展力量。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要超越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正义,就必须同时包含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之内容,实现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发展。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新政,通过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调节工业生产、限制农业生产、调节劳资关系、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等,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市场调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后来逐渐形成了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调节机制。这种新的机制使资本主义缓和了社会基本矛盾,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活力。这些调节的本质就是用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来补充资本主义发展之不足。

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学习的变化,当时的社会主义领袖们还没有觉察到,他们还依然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在进一步加深,未来一百年内将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崩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基本上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建立了一种拒斥资本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完全封闭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大门。邓小平通过洞察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于是打开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大门。所以,邓小平关于“资本还在发挥历史作用的时代洞察,其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完全可以与马克思当年宣布资本的丧钟敲响了、列宁宣布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相提并论”。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是一种区别性的理解,而是一种统合性的、总体功能优化的理解,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他才提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才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也放进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之中,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显现出中国的特色、中国的魅力,才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反面教训来看,资本主义之所以没有倒而社会主义却先倒了,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用了社会主义的东西来完善自己,而社会主义却没有用资本主义的东西来完善自己。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只强调社会主义的区别性本质,而不强调社会主义的综合性本质。资本主义要富,我们就要穷,资本主义要自由,我们就要平等,资本主义要个人主义,我们就要集体主义,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对立了起来。我们的思路应当改变过来:资本主义要富,我们也要富,而且要实现公平的富有;资本主义要自由,我们也要自由,而且是平等的自由;资本主义要个人主义,我们也要个人主义,而且是有集体精神引导的个人主义。总之,就是对我有用、对全人类都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将其当作只是资本主义独有、独用的东西来对待,这就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