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基层党建创新进入“活跃期”

2014-09-03 10:52王化欣
当代陕西 2014年7期
关键词:问政党代表党员

文/王化欣(本刊记者)

陕西基层党建创新进入“活跃期”

文/王化欣(本刊记者)

坚持问题导向,主攻薄弱环节,更加务实管用,是各地党建工作创新的共同特点。

党员积分制、党代表工作室、为民服务直通车、社区报到、广场问政、“五个一”工作法、“千帮千”活动……去年以来,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异常活跃,各地纷纷着眼实际问题亮出新招,创出许多新措施新做法。

与此对应的是,有得实惠的特困群众在自家新建的房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干部从以往“叫我下乡”变为主动下乡融入群众;存在多年的办事难、跑断腿变成全程代办、上门服务;那些“会议”党代表们纷纷担责履职成常态……

这些变化,又反作用力,使基层党建创新步入良性循环。

6月27日召开的全省党建创新工作研讨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们普遍感觉,各地党建创新除了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既富有时代特色,还务实管用,其中也不乏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做法。

“服务”是各地创新的主题

我省有党建改革创新的传统,基层党建创新尤为活跃。近年的创新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不仅对基层党建工作各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向专、深、精推进。

在党员管理方面,如洛川的党员积分制,城固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渭滨的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等;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有略阳村干部管理积分制、陇县治理乡镇干部“走读”、临潼区村干部绩效补贴;干部帮扶方面,如乾县三个“千帮千”、安康“联户路”工程、莲湖派驻“第一书记”等;发挥党代表作用方面,铜川党代表工作室、乡镇党代会年会制等。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在流动党员管理、大学生村官、非公党建、百姓问政以及干部选拔等方面都有所尝试。

综合看,各地创新的核心都指向破解实际问题、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而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当前党建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从各地探索的动机来看,每项探索都“事出有因”。

“三五年开一次会,一次两三天,举举手,画画圈”,这是基层党代表的现实状况,人们戏称他们是“五年三天代表”。铜川党代表工作室就是为了破解党代表有威信、有能力却无事可为、无处可为的问题,不仅让代表拥有了发挥作用的阵地,也让他们成为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组织的桥梁角色,真正成为“代表”。

村级干部不在编、不脱产以及难选、难当、难管,这是全省性的共性问题,略阳推行的村干部积分制使村干部管理由粗放变精细。铜川市、莲湖区选派“第一书记”,盯的是后进村转化。宝鸡陇县、咸阳长武等地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则是乡镇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顽疾。

商南广场问政可以说是逼出来的。一段时间以来,干部庸懒散赌奢严重,特别是去年接连发生几件影响大的负面事件后,商南县委不得不下狠心、出重拳——暗访拍摄、自曝问题、广场问政、官民互动、现场免官,这个办法一下子把干部“镇”住了。

这些创新,跟中央精神高度吻合,符合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主流。

铜川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搭建了党代表履职平台,这恰恰是十八大《决定》要求“探索党代表任期制”的一个尝试;商南实行广场问政、宝鸡电视问政,也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倡导的,今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开门搞教育”;城固开展的党员“双评议”,可以说是对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一个探索,洛川党员积分制也有这样的功能,它通过积分数值界定了合格与不合格,使不合格党员不再是一个模糊概念。

应该说,这次创新潮的大背景是践行群众路线,而落脚点则是建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方式更加注重实用性

此轮创新特色鲜明,尤其是各地做法呈现务实性、多样性等特点。

洛川、略阳两县,一个在陕北、一个在陕南,他们不约而同提出“积分制”;再如铜川和山阳,都从党代表常任制切入,一个建立工作室,一个试行年会制;渭滨和汉台,两区都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城固和华县,分别采取“双评议”和量化考核登记的办法探索不合格党员出口。

类似的还有商南广场问政、宝鸡电视问政。广场问政带有问责、问效的色彩,电视问政则力求更多地解决焦点问题。他们都十分注重“问政之后”举一反三,把民意纳入决策,使工作贴近群众愿望,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实际问题。

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比如紫阳与山阳的政务中心建设就是一例,在对待县级审批时一个是统,一个是分。紫阳把全县250项审批事项全部收归县政务中心集中管理,而山阳则弱化县政务中心,县级各部门成立16个政务大厅实行规范运作、精细服务。两家一收一放,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等党建专家认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家的探索都在抓“共性”问题,至于做法的差异性,不过是一题多解而已,无需强求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项创新,都不是一时之功,都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据了解,渭滨区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至今已有8年,最初,他们的想法只是把机关党员的“8小时之外”管起来,实行单位社区双重管理,之后变管理为服务,把重点放在服务群众上,去年以来配套制定出“一证四卡”管理,开展“五项服务”,使活动更加深化。

据了解,城固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安康“联户路”工程、紫阳“五个一”、派驻“第一书记”、秦都区乡镇党代会任期制等也分别经过4到10年的打磨。

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创新过程中,各地正在抛弃以往一些短期行为,转而更加注重创新的“生命力”、实用性,也就是常说的长效机制。

基层创新也需“扶一把”

我省是党建改革创新的热土,几年来先后探索出承诺制、研判制等做法,有的已上升为长效机制,推及全国。这些创新之所以有推广价值,是因为它们着眼实际、务实管用。

当然,经过实践的大浪淘沙,也有一些临时性做法淡出党建工作。有的是因当初就是应阶段性需求而采取的临时措施,问题解决就完成了使命。而那些当初出于功利的做法,本来就在耍花拳绣腿,刚开始轰轰烈烈,时间不长就偃旗息鼓、弃之不用。这类中看不中用的创新,党员群众不买账。

受访专家们还谈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现在基层党建创新多用活动、工程、机制等叫法,或者冠名一二三、几个几、× ×制等等,注意创新名词,搞形式、凑“热闹”,根本与实际“两张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创新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专家认为,这个现象为下一步党建创新提了醒:党建改革创新跟经济改革创新一样,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打破惯例;要顺应群众需求,开门开展活动;要有序可控,务实管用。同时还要少一些浮躁之气,这样才能提高创新的科学化水平,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任何创新,都有一定难度,当然会碰到一些阻力。《当代陕西》在基层采访时,一些县级领导期望上级给下级创新撑腰,一方面帮助他们校准方向,另一方面期望在创新遇到困难和阻力时能够施以援手。

紫阳在推行政务集中审批、审管分离时,县直部门多有抵触,表面理由冠冕堂皇,主管部门有规定,行业管理有标准等等,致使改革阻力加大。

“以往我们会借办理餐饮业年审或证照的时机,要求把上级要求的标识牌、服装卖了,否则就卡着、拖着不办。”紫阳县食品药品监督局一位负责人直言:“改革后干工作就只能上门动员,而且自愿购买,工作很难做,所以有些干部有牢骚、有抵触。”

面对各种阻力,紫阳县在大会上宣布“不交审批、就交帽子”,随后主要领导出面,跟各部门负责人一一谈话,一项项敲定,才使得这项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与此类似,山阳在推行政务大厅建设时,也曾对县上的部局长们放出“狠话”:三个月内建成,第一次检查没完成的,局长变成“代局长”,到期限还没完成的,就变“代”为“免”——就地免职。

这个办法,也就一句话,但的确“管用”。各部门加班加点朝前赶,三个月内投资2000万余元,建成高标准、规范化的便民服务大厅75个。要是采用常规手段,办成这件事不知要花多长时间。

据商南县委书记陆邦柱介绍,他们在推行广场问政时,刚开始县委常委们意见也有分歧,遭到媒体质疑后,一些同事善意劝告叫停,开展第一场问政时,县上没有领导愿意主持,他本人半夜接到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信息,期望能网开一面不上场,害怕在现场丢人现眼。

面对阻力,必须咬牙。在一片质疑声中,省市领导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做法,不仅端正了视听,也给县委壮了胆。

每项改革都会触碰到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的“私利”,都会打破一些“潜规则”,改变一些“旧习惯”,当然有一些人不习惯、不情愿甚至反对。

“这时候,上级就应该及时地出手,推一把、扶一下。”一位专家说。

猜你喜欢
问政党代表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听,来自党代表的声音 看,山西党代表的风采
党员之家
乡宁县“建、管、育、联”切实提高党代表履职能力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