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东干人

2014-09-03 10:52张国宁
当代陕西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亚哈萨克斯坦丝路

文/张国宁(本刊记者)

穿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东干人

文/张国宁(本刊记者)

东干人在丝路沿线有28个分布点,他们成为丝路经济带上的交流使者。

6月11日,西安西门瓮城人声鼎沸。“2014中亚东干人寻根省亲西安行”入城仪式在此举行,150多年前由陕西等地迁居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首次组团重返西安寻根省亲。据悉,聚居中亚的东干人现约有12万人,均为陕西等地回族后裔,依然保留着陕西方言土语和风俗习惯。

在异国150年坚守乡音

在回坊北院门,省亲团长、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主席安胡赛表示,东干人在外152年,有七八代人了,但没有忘记祖先、文化和母语,东干人的梦想,就是回到100多年没有回过的老家……安胡赛激动地说,渴望能经常回家。

丝路经济带建设使“东干学”又成为显学,东干人成为陕西与中亚合作的桥梁。年近70岁的王国杰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他研究“东干学” 已经30多年,关于东干人他有聊不完的话题。据他介绍,东干人是晚清时期我国西北回民反清大起义失败后,为逃避清兵追杀,携家带口被迫西撤,流落境外的回民义军残部的后裔,其中以陕西回民居多,自称“陕西回回”,国内人通俗地将东干人的乡庄称为“陕西村”。

王国杰说,尽管他们远离陕西(相距1万多公里),150多年来,生活在中亚一带的东干族始终没有忘了中国,没有忘了陕西,回到老家是他们永远的梦想。他们把陕西称作“舅家”,顽强地固守并传承着陕西文化。

西安回坊博物馆馆长、中亚东干协会首席代表安和平和安胡赛是亲戚,同为第八代人。他到过陕西村30多次,他说,东干人保留陕西文化的做法最令人动容。

“东干人住的房屋多为庭院式大屋顶庭房,院子中的厨房或小房仍保留着‘房子一边盖’的习惯;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大门楼,门面上要雕刻花边、斜纹、菱角等中国传统图案,而当地其他民族不盛行盖门楼,也没有门饰雕刻。东干人能演奏扬琴、二胡和响板等传统乐器,能扎出蜈蚣、龙、蜻蜓、蝴蝶等复杂的风筝,还能巧手剪纸。”安和平说。回国后,当安和平把拿回来的剪纸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欣赏时,专家仔细一看激动地说:“这是清朝的东西啊。”

陕西籍东干人的口音与今天关中人的口音没区别,例如,把“小”说成“碎”,把“喝水”说成“喝费”,把“下雨”说成“哈雨”等。在中亚,一跟东干人用关中口语交谈,双方都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受。

据王国杰介绍,东干人在婚礼程序上至今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做法。如果婚姻是按“六礼”进行的,那这个婚姻才算是正式、严肃、合法的。

把陕西老家收藏在心里

6月13日,东干青少年夏令营的营员来到陕西师范大学。陕师大是全国东干留学生最多的地方,十几年来培养了近2000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活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为中亚和中国的经贸文化往来做着贡献。

一向重视下一代教育的安胡赛说,他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教授孩子们学写汉字,在本地的学校里开设汉语课程,开设“孔子课堂”,每年派送100多个东干孩子回中国学习等。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更多的东干人学习汉语。

白浩,是白彦虎家第五代人,今年20岁,在陕师大国际汉学院读汉语言专业,今年大三。他说,在师大有120位东干族学生,他们勉交学费、住宿费,而且每月学校发1000元的助学金。他告诉记者,从懂事起父母就告诉他,他的老家在长安焦村。而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他们家有10口人、30亩地、3辆车。

东干人对祖国浓郁的怀念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150多年来他们追求的是生有所聚,死有所葬。至今他们还把东干族先人们居住地陕西叫做“我爷的省”。一位东干族学者就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两个母亲:哈萨克斯坦是我们的养母,中国是我们的生母。”

在陕西村,安和平见到由100多人绣的“思乡图”,里面有城墙、钟楼、鼓楼、石榴树等标志,代表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白彦虎的孙子白六娃曾12次回西安,他叮嘱家人,一定要把孩子都领回来认一下家门,不能和老家断了联系。

安胡赛回想起1994年第一次回到故土的情形,当时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回到故乡一定要去拍西城门,因为当初他们就是从那个门出去的。现在回来还是要到西门去拍三下,说“我回来了”。代代相传的“拍西门”习俗表达了东干人对老家陕西的想念,对三秦故土的眷恋。陕西是东干人传统文化的源头,陕西村乡党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的故乡是陕西,陕西就是我们的天堂。

陕师大学生张伊木前不久作为哈萨克斯坦的翻译全程参加了西洽会,并协助江布尔州和陕西省签订大量合作协议。他说,“从小家人就告诉我,我的家乡在陕西泾阳;在学校,老师也经常向我们讲东干人的历史,我们不能忘本。”

“2010年西安世园会的时候,有67名东干人第一次来到陕西,我去接站。一下火车,他们第一站就去了西门,缓步走到西门,手叩门环三下,头抵大门说‘我回来了’,67位男女老少皆泪眼滂沱,观者无不动容。”张伊木饱含深情地说,“从那天起,我真正明白西安对他们意味着就是回家。”

现在,东干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我国西北常见的小麦、玉米,蔬菜是当地鲜见的黄瓜、茄子、韭菜、大蒜、大葱、辣椒。除自己消费外,蔬菜大多供应当地市场。在哈萨克斯坦,一半以上的蔬菜现在都是东干人生产的。

东干人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政治生活,与当地其他民族如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和睦相处,是受教育最高的少数民族之一,族群里有许多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教授等。同时,他们还保持着那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朴民风。

近几年,国内特别是陕西省同东干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东干人回陕西寻根问祖,不少年轻人留学西安学习汉字。东干人还先后从陕西引进了制砖机和生产饼干、油漆等设备,办起了公司和工厂。中国企业也到陕西村大力扶持,帮助他们科学种植蔬菜,掌握温室大棚技术。目前,哈萨克斯坦培植的蘑菇都是从陕西村购买的菌种。

“助威”家乡丝路经济带建设

6月22日,经过三个国家8年努力,在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东干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东干研究专家王国杰表示,“东干人在丝路沿线有28个分布点,成为丝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今,东干人已成为陕西与中亚国家发展良好关系的天然纽带。2006年,时任陕西省领导说:“把东干族留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弟。”2008年“西洽会”召开之际,陕西省和江布尔州(陕西村所在地)签订友好协议。2010年,西安世园会时,东干人第一次大规模回老家,“给老家人助威。”去年8月18日,20名东干青年组成的自行车队,从西安北院门出发,踏上重走丝绸之路的漫漫征程。此次活动,意在为推动丝绸之路申遗造势,也是一次东干人迁居中亚135周年的纪念活动。

去年6月25日,省长娄勤俭到访陕西村后,指出“陕西与中亚国家在历史上有很多渊源,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哈萨克斯坦有一个陕西村,他们说着陕西话、吼着秦腔、唱着童谣、吃着陕西风味食品。作为省长当然要去‘走亲戚’,看过之后令人感动。”

据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介绍,文化厅将为东干族陕西乡党在文化领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打算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设立陕西文化艺术中心,中亚地区东干人协会也将在陕西设立陕西传统文化艺术中心,为故乡人民介绍在异乡发扬光大的陕西传统民俗及文化。

安和平说,东干人就在丝绸之路沿线,都在著名古城周围,东干人100多年心系中国、心系老家,光在阿拉木图批发市场就有1万多东干人从事边贸批发生意,当地人都给东干人打工。我省在商贸、旅游、清真食品、农业加工、机械租赁、皮毛产业等都有尚未开发的市场。

“我们会讲纯正俄语,对我们来说,俄语是母语。事实上,通过我们可以顺利进入中亚各个国家,在他们的市场上运作发展。我们非常熟悉中亚国家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语言和知识可以充当陕西与这些地区合作的桥梁。”安胡赛表示说。

猜你喜欢
中亚哈萨克斯坦丝路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丝路•山海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一季度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0.1%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一带一路
丝路新政
丝路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