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干部为民办事新常态

2014-09-04 05:22沈奕君
当代陕西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办实事办事党员干部

文/刘 勇 沈奕君

平利干部为民办事新常态

文/刘 勇 沈奕君

在检验干部目前工作状态的同时,还要翻出“老账”算一算,一件一件地对,一条一条地清,让群众打分。尤其针对活动之初搜集、整理、调研的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台账和承诺预计完成时间。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这是平利县开展“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活动以来发生诸多变化的真实写照,像一场变革,刷新着平利干部为民办事的新常态。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平利县以“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为载体,从党员干部思想深处入手,把虚事办实、实事办好,让干部由被动办事变为主动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股强大的“为民办实事”热潮。

新措施破解旧藩篱

已经退居“二线”的城关镇老干部康厚琳,从镇武装部长退休后,一直坚守工作岗位,除了忙碌每天的工作,还需要抽时间学习,掌握新方法,以便更好地为民办事。

像康厚琳这样的年龄到了“二线”,依然坚守“一线”的党员干部在平利县还有很多,他们从以往的工作思路中解放出来,自愿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一位基层干部形象地比喻平利干部现状,以往干工作就像牛犁地,抽一鞭子动一下。现在不行了,不但不抽要动,还要动得快些,动得有效果。

怎样让干部更好地为民办事,只有破旧立新,从干部的思想上下功夫。平利县的做法是,通过“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活动,创新干部服务方式,把为民服务转移到群众中,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新措施破解旧藩篱。

平利县坚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动真碰硬,坚持把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与教育实践活动、“双万帮困”、驻村扶贫等工作结合,创新载体,丰富形式,促使活动有力有序。县委办列出帮扶清单,着力改善村情村貌,带动农民增收;县政府办向社会公开承诺为民办理“十大实事”;县人大机关结合工作职能,明确“五个一批”工作任务,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督促落实一批人大代表反映强烈的意见建议、化解一批信访矛盾纠纷、走访一批人大代表和群众、推动一批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县检察院开展“一村一干警、为民办实事”活动;县公安局以“六个着力”开展“为民办实事、争做好民警”活动;城关镇开展公开服务承诺活动,实行群众有事、干部代办;八仙镇开展“干部大走访、作风大转变”活动;大贵镇以“领导解决一批信访案件、党员帮扶一批困难群众、干部做好一件实事、全体干部开展一次民情大走访、全镇涌现一批好干部”活动为载体,实现干部全参与、联系全覆盖;其他各部门根据特色,“一对一”帮扶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

干部换思路,群众得实惠。通过为民服务的开展,帮助群众办理了一大批实事。县农业局为蔬菜种植户修建230米机耕路和1个50立方米水窖,县林业局、茶业局为群众送技术培训,三阳镇筹集资金150余万元改善民生。同时县城第二水源、五峰山生态休闲公园、400套廉租房、广佛镇50个农村垃圾台、大贵镇湘子寨广兴寨人饮工程、西河集镇净化水厂、洛河镇三座便民桥等一大批事关群众需要的民生工程被干部争抢包抓包建。

截至10月底,全县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3500余件,解决问题1540件,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审批、办证等业务13000多件次,代办各类事项3829件,受理咨询29800多人次,实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人管。

真正的评委是群众

“干部好不好,群众身边找。”简单的话语背后,折射的是平利县党员干部的变化。

为群众办事,不是谁都可以的,得看有没有“资格”,真正的评委是群众,兴起这股“风”的正是“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活动。

平利县为群众量身打造了一套评价干部的体系,对群众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制订具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利用网站、公开栏、电子屏和召开群众会等途径,对拟办实事进行公示公开,项目实施、政策兑现,坚持标准和工作程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评议,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来检验所办实事的实际效果。

县委宣传部把群众评议与干部日常考核挂钩;县经贸局通过交流会、简报、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履职承诺和廉政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城关镇利用公开栏、发放承诺卡和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对拟办事项进行公示公开,向包帮户发“为民办实事”登记卡及回执卡,主动接受群众评议。长安镇制定“便民连心卡”,把干部对群众的承诺内容印在卡上,结果由群众打“勾勾”说了算。

平利县的“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把干部放进群众中“炼一炼”,让群众“考一考”,逐渐成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和“练兵场”。

通过检验,一大批群众喜爱的干部被群众“评”了出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康厚琳,勇救落水儿童的组织干部段全波,70多岁高龄的村支书樊文来,勇斗胡蜂的交通协警王杰,连续奋战在安平高速、精准扶贫、服务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无不用行动践行着岗位职责,成为干群关系转变的“枢纽”。

“变了,真的是变了,无论是办事态度,还是办事效率,都变得快了,干部离我们也近了。”身患残疾的长安镇高原村村民李玉坤说起干部办事的方式,竖起大拇指。

“我们就是要通过‘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使干部主体观念转变,形成干部办事、群众评议的社会风尚。”平利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

正是因为这样,全县各单位比着学、跟着做,让干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形成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群众在哪、服务到哪的工作格局。

平利县在检验干部目前工作状态的同时,还要翻出“老账”算一算,一件一件地对,一条一条地清,让群众打分,完成一件销号一件,尤其针对活动之初搜集、整理、调研的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破解,解决不了的及时给群众说明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建立台账和承诺预计完成时间。

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出特色,干得群众满意,经得起群众“评”,群众“评”干部已经成为平利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新常态”。

自觉开启为民服务模式

任何事情最怕一阵风,为民办事也是一样。虽然教育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可是在平利党员干部的心中,更加贴心的为民服务才刚刚开始。

如何让“为民办实事、争做好干部”成为党员干部自觉为民服务的干事信念?

平利县坚持长效机制,以制度加强干部思想建设,以整改让更多的干部服务为民,通过“办实事”让更多的干部向群众靠拢,在群众手里争“好”争“优”,着力在制度上下功夫,先后开展了10项专项整治,制定出台了《村干部考核计分制度》《党员管理计分制办法》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等密切联系群众、从严管理干部的19项制度,总结出一套为民务实清廉追溯体系。

从县委书记到村支书,从老领导到新干部,每一名干部都把工作方向转移到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都把为民办事以行动的方式进行诠释,始终和群众在一起,知冷暖、为民生、助民富,解决为群众办什么、怎么办、办得怎么样的问题。

为了让干部更好地为民服务,平利县以整改促落实,突出解决“四风”问题。通过整改,全县43个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18项,减少34.2%;会议文件同比下降18%,“三公”经费下降22%;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2起,处理4人;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1起,查处金额20万元,处理4人;清理“吃空饷”1人,清退办公用房8899平方米。其中公安集中查处“159”聚众赌博案件12起,行政处罚140余人;民政查纠低保错保漏保270人;整治教育乱收费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反对“四风”、改进作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始终坚持把开展活动与稳增长、促改革、保发展、惠民生结合起来,使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了全县经济稳中有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目标。”县委书记吴平说。

如今,平利县一个又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干部,逐渐成为领跑平利发展的旗帜,引领全县人民向陕南经济强县奋力冲刺。

猜你喜欢
办实事办事党员干部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党员干部新书架
山西浮山: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细节指引 办事不抓瞎
为农民读者办实事
——十五年风雨守护农民读者,十五年倾情关爱留守儿童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各自为政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履职尽责谋发展 为民办事解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