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将改变中国银行业垄断基因

2014-09-05 00:12马光远
商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银行业实体试点

马光远

银监会近日已正式批准3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这意味着,在历经18年之后,由纯民间资本作为发起人成立银行机构正式破冰。尽管只有少之又少的3家,笔者仍将之视为打破中国银行业垄断、推动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里程碑之举。

众所周知,自1996年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之后,尽管中国的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商行都经历了股份制改革,引进了民间资本,但无论是国有四大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还是城商行等的股改,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作为主发起人的资格被莫名其妙地剥夺,在近18年的时间里,民生银行成为唯一的既具象征意义又颇具讽刺意义的民营银行孤独地存在着。可以说,过去的10年,是中国民间资本在银行领域“失去的10年”,形形色色的政策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管制和防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即使在村镇银行这些国有资本其实并不愿意染指的鸡肋领域,现有的制度依然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事实上意味着,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的制度之门实质上已经关闭。

在这种极其封闭的垄断体制下,尽管中国的银行业自2005年股改以来,从破产的边缘迅速成长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机构。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几乎占了全球银行业利润的四分之一。《财富》发布的2014年全球500强中,中国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在中国企业500强中,进A-500强的银行创造的利润超过了500强企业的一半。

即便如此,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的中小企业乃至中国的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银行业依靠“价格垄断”和“准入垄断”这两大利器所获得的暴利事实上成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巨大负担,大量的中小企业仍然很难从主流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痼疾难以解决,在主流金融体系中无法满足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只能铤而走险,借助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垄断的国有银行体系既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更无法保证中国金融系统安全,反而成了中国金融最大的体制风险。

就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言,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最高的。2013年,中国的银联体的贷款利率是6.15%,美国是2.25%,德国是3.5%,日本只有1%,而中国企业平均的融资成本保守估计在10%以上,但实体经济净资产收益率不过5%-8%,实体经济沦为银行的打工仔。

在金融垄断的情况下,最扭曲的一幕出现了:一方面,中国的M2高达120万亿元,就总量而言,中国是全球流动性最充裕的国家,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融资,即使获得融资,资金的价格又是全球最高的,根子仍然在于垄断,而垄断造成了金融供应的短缺。

就此而言,冲破行政准入门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批准成立民营银行,从任何一个层面解读,意义都不可谓不大。按照银监会的说法,已经批准成立的这3家民营银行,在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方面各有特色。银监会的负责人尚福林还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指导三家试点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做好各项筹建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积极性。这意味着,以此为契机,未来将有更多的纯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机构,为中国企业输血,弥补中国金融供给的短缺。

当然,民营银行的破冰有很多的缺陷,比如,第一批试点只有5家银行,比如,光大银行在中西部没有获得一个宝贵的试点指标,再比如,相关机构在设立民营银行方面观念上仍然心存很多顾虑。尽管如此,立足于利益博弈复杂的当下,理解、接受并且积极再往前推进一步远胜于发牢骚。相信通过各界的努力,民营银行的设立将成难以阻挡之势,在改变中国银行业基因的同时,彻底改变中国金融抑制和金融短缺的现状,使金融真正成为中国实体经济的铺路石而不是绊脚石。endprint

猜你喜欢
银行业实体试点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