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也走进厨房

2014-09-16 03:47朱永刚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绵白糖切菜薯条

朱永刚

前一段时间,曾听到一位教育专家在报告中提到过一个生活测试:在厨房里,将精盐、绵白糖、白面粉三样东西放在同样的容器中,让一位12岁的孩子只通过眼睛来分辨,其结果会如何呢?也许,在我们的眼中这根本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一看便知。然而,通过一位家长的实践证明:孩子几番犹豫,连蒙带猜才把绵白糖给认了出来,其他两样再也分不清了。

其实,他们分不清的何止这三样——酱油和醋、葱和蒜、四季豆和豇豆等等。可他们却能分清:在肯德基吃薯条用的是番茄酱还是甜面酱,麦当劳里汉堡有哪些不同种类……定下心来想一想,这能说是我们孩子的错吗?现在的孩子虽谈不上饭来张口,但摆在孩子面前的不是现成的(家长做好的)、就是速食的(外出就餐或叫外卖),他们很难走进厨房的机会,自然少了辨识家常的能力。

于是我开始带着孩子走进厨房。我择菜,她也择菜;我切菜用大刀,她切菜用小刀;我炒菜,她给我送调料……一边忙活,一边告诉她:土豆要把芽头清理干净、切丝瓜要用滚刀切、要等锅烧热了再放油……当然,有时她也会有一些问题:下饺子时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放冷水?为什么煎鱼的时候要先放一些盐呢?……随着她在厨房里呆的时间越来越长,油盐酱醋已经能清楚分辨了,锅碗瓢铲也能熟悉地使用了。今天她会打鸡蛋了,明天她会下面条了。更让我高兴的是,她能主动地去端端菜、洗洗碗、擦擦桌子,同时跟我聊的话题也多了起来,“滋啦滋啦”的油锅声、“叮叮当当”的炒菜声,加上“嘻嘻哈哈”的欢笑声,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甜蜜、温馨。

走进厨房的收获还不仅仅如此,这里既是滋养亲情的幸福土壤,也是生活教育的广阔天地。在参加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有幸聆听了来自苏州吴江的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讲座——“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在讲座中,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的要悉心指导孩子懂得写什么吗?孩子并不是没有东西可写,我们要开放孩子的写作空间,让他表达真实的生活。我们应当以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看待孩子的童心童生,即儿童的本真生活,让他们在众多的模糊的生活中主动地去寻找、选择表达的内容。

就这样,孩子在厨房里的点点滴滴,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成了她写作的素材:切洋葱时滴滴眼泪、溅起的油点在手臂上的火辣、鸡蛋下锅时的紧张与刺激、品尝自己做的面条时的喜悦……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怀,孩子的作文不用教了,她的成功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同样获得的收益。

后来,我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叫《添加剂时代的谨慎生活》,其中提到有“食品添加剂之神”美誉的安部司说的一句话:“吃一顿饭很快,但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做饭要花多少工夫。希望大家明白,花工夫做出来的饭菜,不仅塑造孩子们的身体,还塑造了他们的心灵。”

于是,我更加乐于与孩子在厨房共处。红红的胡萝卜、绿绿的辣椒、白白的土豆丝取代了油炸、盒装的薯条;韧韧的饺皮、香香的馅,赶走了夹着鸡腿的汉堡……看来,带着孩子走进厨房,获得不仅的是健康与知识,还有着美好心灵的孕育。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江苏】

猜你喜欢
绵白糖切菜薯条
解锁“夹薯条”游戏
玉米绵白糖替代蔗糖对乳仔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糖油饼您也可以做
度量衡菜板
切菜护手器
呐喊吧,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