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2014-09-17 02:54李雪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数学

李雪

摘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我在教学中感悟到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浩。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在时空。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

(1)倍积变形,

(2)等积变形,

(3)分割已知图形,

孩子们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的拼剪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给孩子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孩子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例如: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 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某班班主任带领着学生到海边捡贝壳,学生恰好分成三組,如果老师和每个学生捡贝壳的个数同样多,共捡了215个贝壳,那么平均每人捡了多少个?这是一道用常规方法无法解答的应用题,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215分解质因数,215=5×43,而在5与43中,只有43被3除余数是1,是师生的总数,5就是平均每人捡贝壳的个数。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求欲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改革教材、融入实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改革教材,将一些不符合或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改为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而减轻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的例5时,这样的题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请学生自己从地图上量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之间的距离,再结合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教学例6时,我将题目中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用本校操场的长和宽代替,再将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看了这些题目都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急切地想知道那两个地方离多远,学校的操场画在纸上有多大。于是,他们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子兴主编,《数学教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3]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猜你喜欢
新课标创新数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