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4-09-17 02:54孙胜利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学生

孙胜利

摘要: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大都是教师唱主角。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课堂犹如死水一潭,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就要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着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大都是教师唱主角,课堂上的时间被教师牢牢地占据着,学生当配角,学生不是听教师的讲解,就是被老师课前设定的问题所拘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即使教师有提问或者讨论等环节,也是在课前设定好的,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者观众罢了。这种教师灌输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课堂犹如死水一潭,波澜不惊。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了。加上语文的考试内容与文本的内容关系不大,学生的功利心让他们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夹缝里生存,上有领导的指责,下有学生的漠视,个中滋味只有同行们能理解。在学习和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后,笔者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图景。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存在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理解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关系。评价一堂阅读课的效果,并非只看教师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师生的双边交流,看学生是否参与进来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怎么样。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有了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要想“活”起来,就为时不远了。

二、实践和理论依据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新课改提倡新的教学方式,提倡动态的教学过程,认为课堂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着教材内容,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启发、影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教师的角色也就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课堂纪律的维护者。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师预先制定的预期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课了教学的方向、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领会课标精神,吃透新课改,明白教学的程序,并且熟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据此制定出合适的额目标。

三、操作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以下几个方面是笔者的一些实践。

(一)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又不断变化的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关键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阅读中他受思想、动机、情绪、情感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尊严,人为的划上师为师、生为生的界线,造成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及师生人格上的不平衡。这不仅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更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被逼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两种意识:一是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二是民主意识。

(二)依托文本拓展教学空间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 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文本,灵活运用教材。首先,以文本为中心,学会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魅力;其次,以文本为基础,寻找作品中意义的空白点,拓展想像空间;第三,以文本为平台,重温复读,挖掘深层意蕴。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上说,对一篇作品的全部内涵,没必要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穷尽的阐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其审美接受具有历时性特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有时需要被学生逐渐地发掘出来。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 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单一一点,不必面面俱到。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三)着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把课教“活”不仅是指教师应当如何“教活”,而且还指通过教师的努力,怎样真正让教学的对象——学生“学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備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了如指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纠正学生思维偏差。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2]崔轶霞.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J].学周刊,2013,(1).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初探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