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中的“顶岗置换”模式分析

2014-09-18 10:59张群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实践操作双赢

摘要:从理论上讲,“顶岗置换”是一种双赢模式,实现了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而在实践操作中,此模式的有效实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制度建构,是提升“顶岗置换”模式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顶岗置换;双赢;实践操作;制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03-03

自2010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以来,中小学教师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教师教育实施过程中,“顶岗置换”模式脱颖而出,成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在实践操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效果。因此,对“顶岗置换”模式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从实践上进行总结,对于提高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双赢:“顶岗置换”模式的理论透视

“顶岗置换”,全称为“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指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期间派送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承担中小学教师的相关工作,同时相应地置换出中小学教师离岗到高师院校接受职后教育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实现了高师院校教师职前培养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教师教育大体可分为两部分:教师职前教育和教师职后教育。教师职前教育一般在高师院校进行,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职后教育则是在职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需要,抽出一段时间到高校进行相关的再培训。如果从时间顺序来讲,这两部分是每个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应接受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但在同一时期内,其受育主体并不相同,职前教育的受育主体是在校师范生,职后教育的受育主体是已就职的教师。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讲,职前教育部分不仅需要系统性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性教学实习,实习必须要有可实习的教师岗位;对于在职教师来讲,职后教育是对其已有知识进行更新和补充的重要方式,要实施职后教育,必须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为前提。怎样使学生有合适的实习岗位?怎样使教师离岗后又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似乎“顶岗置换”最为合适。首先,顶岗实习可以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对于高师院校的实行生来讲,实习是其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正是通过实习,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并累积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一般地,学校会有计划地组织本校师范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在一定时期到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但传统性教育实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真正地融入课堂并熟悉教学技法。而顶岗实习正好克服了传统教育实习的诸多“短板”,它既可以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增强其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利用农村中小学作为实习岗位成为了许多高师院校的选择。其次,置换培训可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经费短缺、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获得真正参与培训的机会,其职后教育往往不能有效开展。而“顶岗置换”则免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之间的矛盾。当高校师范生去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时,就可以置换出一部分教师利用这一段时间去高校接受职后培训,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相互交流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实现教师的终身发展。

二、实践操作:“顶岗置换”模式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实践教学形式,“顶岗置换”模式在国内一些高校已陆续开展实施。通过调查发现,“顶岗置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学生实习时间有所增加、教学技能相对增强;农村教师来到大学接受专业培训,其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得到更新。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师范生的“顶岗实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师范生实习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差较大。根据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所教科目与所学专业并不相符。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并不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选择实习岗位,而是由所实习的农村中小学实际状况来决定。如果实习学校缺少某一科目的老师,顶岗实习生就有可能去教这门科目,而师范生所学的且应当顶岗的科目,一般都是主要科目,要么实习学校不放心让实习生去顶岗,要么是本科目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而不愿离岗。第二,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少老师对实习学生的教学进行跟踪指导,部分学生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据调查显示,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中,约22%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而高师院校对自己实习生没有进行指导的约占48%。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多注重师范生的理论学习,却轻视实践锻炼。当学生开始接触实际教学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把理论知识融入课堂,加之又缺少老师及时而正确的引导,故师范生实习过程中本应得到锻炼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得不到大幅度提高。第三,实习中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好的保障。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一般都被安排到较偏远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高校与实习学校并没有作好相关的生活安排,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不能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食宿条件,从而增加了实习困难。

而对于“置换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其情况也并不乐观。第一,一些被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不到去高校参加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去高校研修。一般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都比较落后,当地人们对教师的职业素质缺乏一定认知,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不参与培训也能应付教学工作,从思想观念上对职后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待遇比较低,仅有的年终奖金往往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挂钩,一些教师担心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一旦让他们担当教学工作,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自己的奖金有可能得不到。再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家一般都在本地,一些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照顾家里,如果出外学习可能会影响到家里。第二,一些高校、地方教育部门对置换培训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统筹安排,致使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教师培训课程一般都会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技术、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等诸多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过多,时间短,难以消化,许多教师学起来有点吃力。另外,培训中的课程特别是公共课缺少系统的教材,参与培训的教师在上课时只能听老师讲及看课件,能够记下来的笔记非常有限,即便是针对不同学科开设的专业课,也只有少数课程有简单的讲义,这种情况不利于参训教师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第三,课程的实践性不够强。许多参与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期望得到实践上的教学引导,比如实地考察观摩、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和案例教学等,但在实际的培训中,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式仍是理论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性。

三、制度建构:提升“顶岗置换”模式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种措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都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支撑。同样,“顶岗置换”这种理论上的双赢模式要想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也必须建构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建立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与农村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机制。“顶岗置换”的实施前提是双方都有彼此的需求,而这种需求通过“顶岗置换”正好可以相互满足,换句话说,就是要考虑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双方面的需要。对于高校来讲,寻求合适的实习学校并不容易,同样,对于需要置换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来讲,寻求合适的顶岗实习生也很困难。因为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一方面要考虑到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学生班级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毕竟不高,要保证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和教学质量,选择的学校必须具备优秀指导教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顶岗实习是支援农村基础性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因师资紧张而导致教师进修困难的问题。

其次,从对象、时间的选择上考虑制定合理的顶岗置换原则。顶岗实习的学生是顶替原任教师的岗位进行全方位的实习,为保证其实习效果,满足中小学教学需要,必定要求实习学生具备初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的实习期并不固定,时间也比较短,学生真正进课堂上课实习的时间相当有限。实践证明,没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性就难以保证教学技能的获得,这也是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中一直存在但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同样,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零星的培训加之过多的内容也不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

第三,建立合理的人员编排、任务确定与效果评估等系列管理体制与考核机制。顶岗实习的人数要与实习学校的可置换教师人数相结合,实习小组的成员构成以性别、学科、学业水平的差异集合体为组建原则,其具体任务根据教师实践性知识领域展开。为了保障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可由高校安排的蹲点带队教师与由实习学校安排的教学指导教师相结合,共同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即用“双导师制”的指导管理模式来加强对支教实习生的教学指导和跟踪管理。另外,为了能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无论是实习学生还是参与培训的教师,无论是高校还是实习的农村中小学校,都要进行定期的以“顶岗置换”为主旨的教师教育考核与评估,这就需要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魏亚琴.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2]刁晓伟.“国培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实效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苏星.置换培训中教师的收获与失落[J].东南大学学报,2011,(S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项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2013-JSJYZD-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群梅(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教育学。

猜你喜欢
实践操作双赢
双赢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谋划双赢
“双赢”之路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