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的“点面”式文本解读方法

2014-09-18 12:32李凌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含泪老舍眼泪

李凌君

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个性解读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有创意的解读,带给阅读教学生机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创意解读,笔者将以老舍《我的母亲》为例探讨人物散文“点面”式文本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本文纵向贯穿记录母亲一生,虽只有三千多字,但选取事例较多,如果仅让学生阅读事例感知人物性格,不免繁琐枯燥、缺乏新意;同时老舍的语言“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通俗浅显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何避免机械地分析感知人物形象,又让学生在清浅中读出韵味,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文本中“点面”的确立

所谓“点”指合适的、微小的切口,如词语、句子、段落、细节等;所谓“面”可以是人物散文中人物情感、人物性格及文本重难点等,其精髓是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够做到以微知著,一叶知秋。

1点的确立

在研读文本时我们发现:文中频繁出现母亲流泪的场景,概括起来有六次。眼泪“发乎中而见于外”,是人类最简单、最真挚的情感表现方式之一,因悲而哭,因喜而泣,是探析人物心灵最直接的窗口。笔者便以此为契机重组文本,解读人物形象,希望让学生获得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2面的确立

人物形象是人物散文的灵魂,我们可以从解读人物情感入手。母亲对子女的拳拳之爱,是本文的情感目标,也是本文的基点,在这基点上便能理解母亲身上“软而硬”的性格,突破本文的重点,同时突破“生命教育”这个难点。

二、探寻相同点,解决文本基点

文中有三次描写母亲“含着眼泪”,相同场景的出现绝不会是机缘巧合。于是让学生聚焦这三次含泪,解读含泪背后的人物情感。

1割舍不掉的亲情

母亲含泪的场景是那么相似,送走自己的儿子又接回自己的儿子。母亲含着泪把这“有时去读书,有时去学徒”的二哥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眼泪把他接回。母亲希望儿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家庭贫苦,母亲不得不让年幼的二哥外出干活,临别时,泪中有母亲“意恐迟迟归”和“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愁虑,也有对儿子不能正常读书的愧疚。但是“当儿子不到两天又被送回”时,又有儿子不被认同的伤感。所以母亲筹集巨款,含泪送“我”升学。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我”的教育送“我”出走,担忧、思念、期盼、愧疚都融在这眼泪中。所以眼泪是割舍不掉的亲情,眼泪是情感真挚、感性的表现。

2艰辛岁月的隐忍

流泪是发泄情绪的最好方式,痛哭一场便能释放心灵,但母亲总是含着眼泪,不肯肆意。联系母亲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理解“含”字的内涵。终年鲜红微肿的手,终年没有休息,缝补衣服到半夜,贫困教会她流泪便是软弱,流泪只能徒添儿女的忧愁。眼中虽有盈盈泪光,却从不在儿女面前滴落。亲情让她无法忍住眼泪,而生活又让她不得不忍住眼泪。

“含泪”一词是母亲在贫困与亲情之间痛苦挣扎的内在表现,读懂了“含泪”便读懂了母亲的内心世界,也为母亲“软而硬”的性格做了有力的铺垫。清浅中的韵味在咀嚼“含泪”一词时便能获得体验。

三、比较不同点,理解文本重点

师生在“含泪”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也感知了母亲性格中的隐忍,学生通过理解“含泪”一词已经初步感知母亲身上“软而硬”的性格。为了强化和理解本文的重点,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母亲不同程度的流泪,在比较中读出意味。

1倾洒眼泪,宽以待人

文中唯一一次描写母亲放声痛哭竟然是为了一位“吸鸦片,喜摸纸牌,脾气极坏”的姑母。“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足见我对这位“常闹脾气”、“家中阎王”姑母的厌恶,但是母亲从不反抗。当姑母去世时,母亲“一直哭到坟地”,哭得惊天动地。这种哭诉强烈而真挚,也绝不矫揉造作。没有血缘,母亲却牢记这份亲缘。她将自己的辛劳、委屈归结给了“命”。寥寥数笔,一个宽待她人、宽待命运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2不慌不哭,坚如磐石

母亲的隐忍、宽容并不代表母亲的软弱,“皇帝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血光火焰”,这岂是一个柔弱女人承受得起的,母亲要在天灾人祸中保护儿女。没有凄厉的哭声,没有害怕的眼泪,只有一个“泪会往心里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不慌不哭”、坚韧如磐石的伟岸身影。

通过几处眼泪比较,我们看到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母亲形象。隐忍善良、宽厚待人、坚如磐石,这便是对“软而硬”性格最好的诠释,中国传统女性最美好的品质便浓缩于此。

四、聚焦某一点,突破文本难点

老舍对母亲总是怀着感恩之情,“生命教育”是老舍对母亲的评价,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并不容易,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让学生聚焦母亲流下那一串串眼泪,结合老舍《自传》以及老舍自杀事件,解读母子关系。

1母亲给予的生命教育

老舍在文章中提到“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所以成为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母亲教给了老舍宽以待人、软的性格,而这一切也在他的自传中得到了印证: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300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母亲教会他“软”的同时也教会了老舍“硬”的性格,“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底线”。

1966年8月23日,饱受红卫兵凌辱的老舍将最后的归宿选在了离母亲晚年住所较近的太平湖。拜伦曾经说过:假如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我就不配停留在这个年代,假如他们说的都是造谣中伤的话,这个年代就不配让我停留。老舍的自杀并不是软弱,相反他用生命向这个扭曲的世界抗争,用生命坚持了自己的底线,捍卫了生命的尊严。

老舍爱花、爱清洁、吃亏亦不后悔,所有这些性格全部承袭自母亲,所以“失根之花”传神地表达了老舍害怕失去母亲的心情。母亲是老

舍的生命之根。

2对母亲的反哺之情

隐忍的母亲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可当“我”说“以后,你可以歇一歇了”时,母亲的眼泪犹决堤的河水,一发不可收拾,流下的是“一串串的眼泪”。这一串串眼泪盛满了儿女孝顺的欣慰,也盛满了一世辛劳的苦楚。

老舍特别孝爱母亲,并将这写进自传之中,一句“你可以歇一歇了”是老舍肺腑之言。母亲用她的身体力行影响着、教育着老舍,而老舍亦愿以毕生之力侍奉母亲,母子间传递的拳拳之情,无需多言,凝聚在这一串串无声的眼泪之中。

通过寻找、比较、聚焦几次眼泪解读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以事件为中心的文本解读方法,也算另辟蹊径、有所创新。

散文难教,因其不像小说,可以研究波澜曲折的结构艺术,欣赏神气的人物形象,关注深广厚实的社会背景。散文大多短小精悍、文本构成相对简单,解读散文需要通过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并直达其心灵深处。作为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感受散文魅力,“三心”不可少。

第一,沉下心来。教师只有撇开浮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才能从文本中看出端倪,找到直指文本精髓的“要点”。

第二,心如明镜。教师只有对文本以及作者了如指掌,才能用心、用情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掌握那个需要突破的“面”。

第三,别出心裁。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疲惫,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带来的审美疲劳。所以教师需要用心出彩,懂得合理利用“点”、“面”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获得阅读快感。

解读文本的方式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教师只要能够做到“三心”,捕捉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切入点,“点面”式文本解读也许能让学生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习得探究性学习的要领,并愿意亲近语文,让语文课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含泪老舍眼泪
Tears in the Ocean大海里的眼泪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眼泪
清明为父上坟
老舍的求婚
一位妈妈的含泪讲述:孩子发烧当心川崎病!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青铜葵花》:含泪的微笑,诗意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