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教书育人的先进性

2014-09-18 01:54玄美顺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颜回子路教书育人

玄美顺,林 燕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从《论语》看孔子教书育人的先进性

玄美顺,林 燕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孔子教书育人的智慧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同时,孔子用自己谦逊的人品和在困境中的坚守时刻教育和激励着孔门弟子,使孔门弟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孔子的智慧。

《论语》;教书育人;困乐圆融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指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育人则指身为教师如何在“行为示范”中培养学生的情怀和健全的人格。孔子作为先师很好地实践了此两点,仅从《论语》当中就可窥探一二。

一、知识传授——善用比喻

文科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说教性强,但太多的说教往往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同的内容如果将形式变通,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孔子提醒子路(季路)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有一次孔子对颜渊(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听了不高兴地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憾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先进》)

孔子对颜回说:如果用我,就努力工作,如果不用我,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点吧!子路问孔子:如果老师统率三军,那么愿意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去打老虎,光脚就要过大河,死了也甘心情愿,我不赞成这样的鲁莽行为。如果一定要行军打仗,我赞成遇到事情时一定要谨慎恐惧,周密考虑而能够干成事业的人。

可以看出,子路听老师赞美颜回心里不太高兴。孔子用“暴虎冯河”的比喻提醒子路不能鲁莽,逞匹夫之勇,要学会思考。后来子路的死很好地证明了孔子对这位学生的了解以及对这位学生进行提醒的必要性。

还有一例发生在孔子和颜回之间。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饮之。孔子曰:信也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故不易矣。(《诸子集成》第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203~205页)

孔子处于陈蔡时断粮多日,颜回要了一些米回来煮饭吃。饭将要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见颜回用手扣饭锅里的饭并吃了一口。后来饭煮熟了,颜回请孔子吃,孔子说:我刚才梦见先君,故在吃饭前先要祭奠一下。但食品要特别干净才行。颜回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说:刚才有个煤灰飘到锅里,我用手扣出来,觉得扔了可惜,就吃了。孔子感慨地说道:眼见为实,但眼睛也会欺骗人。依靠的是心,而心也不足以值得信任。弟子们记住:了解一个人真是太不容易啊!

如果孔子不故意编一个梦,颜回也不会把吃饭的真相说出来。如果那样的话,颜回可能就会永远被误会下去。

从以上简单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语言大师,其在教学上并不寻章摘句、故弄玄虚,他注重利用形象的比喻和事例引导和启发学生,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二、以德育人——谦逊的人品

孔子曾经修订《五经》,用自己的话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看似简单的对典籍的修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之世,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大部分是为了扬名取利。孔子有没有自传?他的一生坎坎坷坷,大起大落,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能够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用自己的勤奋学习证实了自己有能力立足社会,并收徒授课。五十一岁时,走出“象牙塔”,开始仕途生涯,三年的时间由宰做到代理相国的位子。

孔子做司寇的时候,“路不拾遗,男女分途”,这就是孔子“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由于社会形势的复杂,孔子最终被迫周游列国,推行学说,并一如既往地收徒授课,直到六十八岁高龄,也正是这个时候,在经历了十四年的风雨飘摇之后,孔子才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

人生经历如此丰富的孔子只写下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一段再简单不过的自传,仅此一点让人佩服。

孔子学无常师,从每个人身上发现和学习优点,其中包括七岁儿童项橐。孔子被称为是“圣人”、“仁人”,他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尔》)

孔子生在春秋“礼坏乐崩”的时代,生在斯文将丧的时代,但他仍孜孜以求,志于华夏礼乐文明的重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尔》)他被称为“至圣先师”,却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尔》)

三、困乐圆融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困境当中如还能泰然处之才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物质上外在的忧困并不能取代精神上内在的快乐。真正的忧应该忧大道不行,天丧斯文,如果国将不国,个人的物质之忧又有什么用处?孔子高瞻远瞩,真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傅佩荣先生所说:凡是身处逆境而不怨不忧,甚至甘之如饴者,都属于乐天的态度。孔子在逆境中的乐天知命无形之中激励和教育着孔门弟子们,“厄于陈蔡”时,孔子仍不忘借机启发和教育三个最好的徒弟,子路怀有怨气,子贡仍有些功利,唯有颜回体会到困境中的坚守。孔子说: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孔子家语》)。孔子所谓的“幸”正是后来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以上所述仅仅是我管中窥豹,结合历史背景认真研读《论语》,收获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为人朋友还是为人师长。见贤思齐焉,学无止境。

[1]张秉楠.孔子[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3.

[3]杨国华.论语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B222.2

A

1674-9324(2014)36-0122-02

玄美顺,女,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职称讲师;林燕,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中国石油大学企业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职称讲师。

猜你喜欢
颜回子路教书育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颜回之乐
篆刻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