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

2014-09-18 01:54孟小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关联词宋庆龄樟树

孟小红

(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6)

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

孟小红

(江苏省徐州市星光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6)

充分的尊重学情,合理制定适量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言语习得,确保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细化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在语言方面有所提升。

儿童立场;教学目标;学生活动;语言实践

充分的尊重学情,合理制定适量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言语习得,确保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时间,细化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在语言方面有所提升。这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宜聚焦,不宜散乱、贪多

以往的课堂上,我们总会把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课外拓展得多作为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在教材解读方面下足了功夫,课堂上把自己解读到的知识一味地强加给学生,殊不知好心却办了坏事。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多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只能是教师教过,而不能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不突出,指导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学而不会、学而不精,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一开始的教学目标是:①品读课文第四、五两小节,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②抓住关键词背诵课文第四、五小节。③迁移写作,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选用“无论…总是…”、“即使…仍然…”、“只要…就…”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表现宋庆龄的高贵之处。

一节课要完成两个重点章节的品读、感悟、背诵,容量真的很大。一遍课上下来之后就感觉力不从心,各个环节都只是蜻蜓点水,草草了事。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练习与实践也很匆忙。后来,经我们小组研究决定,在这节课中只重点学习第五小节。教学目标修订为:①通过默读、对比读、有感情朗读等方法品读课文第五小节,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②抓住关键词背诵课文第五小节。③迁移写作,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选用“无论…总是…”、“即使…仍然…”、“只要…就…”写一句话或几句话,表现宋庆龄的高贵之处。

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学目标就聚焦在课文的第五小节。围绕第五小节教师引导着同学们,或默读思考、或品读感悟、或朗读达情、或写作实践,教师指导到位,学生遵循感知—深化——迁移的规律,学得饶有兴趣,教师教得也很轻松。这样的课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转变成“学生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喜欢以教师的提问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教师提问式”的教学,学生只有“回答的份儿”。教师提什么,学生就得回答什么,没有丝毫主动权,那么就出现了学生爱听的听一点,不爱听的就不听。学生本身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不长,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怎么得以实现呢?

教学过程的展开由“教师的提问”转向“学生的活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了,学习才有收获。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明确的学习要求,自主地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的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时他们的学习情绪是高涨的,参与是积极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1.请大家打开书,静静地读一读第五小节,从哪些词你读出了樟树的香气永存?在这些词的下边标上▲。(学生默读,思考,并认真在关键词下面做记号。)(朗读汇报,教师相继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位关键词语。)

2.这几句话中,你还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别之处了吗?我们把关联词去掉,读读看,好吗?(同桌两位同学对比着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说清楚关联词的妙处。)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乐意参加,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能力、收获快乐与幸福。我们老师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收获的又何尝不是快乐与幸福呢?

三、关注语言,由讲读感悟转向语言实践

回顾以往的阅读课堂,讲讲读读、读读悟悟、悟悟写写,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生动,学生感悟得深刻。仔细想想,这样的课堂语文含量却很低,给学生留下的东西很少。如果要让学生感受深刻,我们完全可以带着学生去看电影、听音乐,这样,学生的感受既直接又深刻。

201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可以这样进行: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对语言文字进行领悟与习得的训练;也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现象入手,通过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品位、咀嚼与揣摩,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们就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步骤:①请大家打开书,静静地读一读第五小节,从哪些词你读出了樟树的香气永存?在这些词的下边标上▲。②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③朗读汇报,教师相继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位关键词语。④这几句话中,你还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别之处了吗?我们把关联词去掉,读读看,好吗?⑤学生对比着朗读,发现关联词的精妙之处。⑥关联词关联的是作者的情感,从中你体会到作者对樟树什么样的感情?⑦请大家来读读这一小节的开头几句话,它是不是显得很多余,我们把它去掉,好吗?⑧选用这些关联词:无论……总是……、即使……仍然……、只要……就……,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写一段话,来赞美宋庆龄。

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是从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樟树的香气永存”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朗读感知、深化,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迁移写作,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G623.2

A

1674-9324(2014)36-0157-02

到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目的。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也不应该是全由教材或教师讲授的途径中获取的。其实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参与者,如同本课例的概念的生成。要开展成功的探究,教师就要科学的来设置问题情境或对问题的素材进行再编辑与再创造,从而使探究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猜你喜欢
关联词宋庆龄樟树
用关联词造句
宋庆龄,三城记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