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企合作的实践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思路

2014-09-18 01:54刚,陈森,王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学院

陈 刚,陈 森,王 永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微电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由校企合作的实践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思路

陈 刚,陈 森,王 永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微电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校企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校企合作的实践分析了校企合作得以生存并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思路。

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推动下,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组建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董事会,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有效的,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当中,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对于政府而言,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能在企业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真正地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最终学校提供学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很多合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合作层次浅,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整合各种资源,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协会的活动,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了教师,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必须走向深入,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646

A

1674-9324(2014)36-0206-03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课题项目(Cese2011-04)。

陈刚(1976-),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从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研究。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工学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