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的思考

2014-09-18 01:54岳增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作弊诚信大学生

岳增刚

(聊城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对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的思考

岳增刚

(聊城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表现为诸如从抄袭作业到考试作弊,从撒谎到奖学金评选弄虚作假以及毕业求职中制造虚假履历材料等多种现象,缺失原因也有多个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需遵从一定的原则,在舆论宣传、工作内容和方式、建立约束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四个多样化”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一些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背弃诚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使传统的道德教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德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层面。表现为诸如从抄袭作业到考试作弊,从撒谎到奖学金评选弄虚作假以及毕业求职中制造虚假履历材料,等等,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折射出当前高校德育的积弊,其中较为典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有以下几种。

1.考试作弊现象。近年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加大了对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但仍难杜绝。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考试前曾有过作弊动机的高达48%,预谋作弊和随机作弊的各占12%和36%。作弊的手段也从传统的偷看书本、传纸条、交头接耳等“低级”手段发展到今天使用通讯工具遥传信息等“现代”手段。考试作弊不仅仅是一个违纪问题,更是一个缺乏诚信品质的问题。

2.求职履历造假现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任意更改学习成绩,甚至伪造荣誉奖励等材料。比如有的学生把别人的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等,改名换姓复印,变成自己的荣誉和成绩,放入自己的求职材料中交给用人单位,这些行为严重损坏了高校大学生的诚信形象。

3.毕业生违约现象。高校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协议书或与用人单位签订网上协议,其实质是一份合同书,它保护了双方的利益。但大学生任意变更,撕毁合同,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违约纠纷发生,大部分原因是大学生不遵守协议及契约观念不强造成的。违约现象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使大学生诚信品德荡然无存。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归因分析

1.市场经济“双刃剑”负面效应的冲击。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不成熟,诚信的保障机制未能建立,受经济利益驱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量违反经济运行伦理和运行法则的经营行为,从而销蚀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经济伦理法则,妨碍经济生活正常进行。这些不良社会环境不可能不对校园产生影响,腐蚀大学生的灵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不良刺激,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滑坡。

2.高校德育偏颇带来的问题。长期以来,大学德育虽有两课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教育过于简单化,教育方式、手段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学生个体道德的完善。衡量一名学生仍然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评优评奖同样也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衡量。因此,大学生们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至于品德、诚信如何则无所谓。

3.高校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高校管理上的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缺失。高校对学生平时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记录,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套话”。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令人不太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应该说,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是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上知行相离、效果难以奏效的关键因素。

4.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低则是最直接原因。学生不遵守信用,得不到应有的惩戒甚至免于惩罚,于是导致学生无所顾忌,铤而走险。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在理念上注重人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上来,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在内容上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人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诚实守信”则是国际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在管理上实现制度化。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把个人信用档案当做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4.在方式上体现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讲究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良性互动的诚信教育方式。

5.在载体上建立网络化。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在传统的媒介载体上,引入现代的多媒体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通过网络化的教育载体,搭建大学诚信教育平台,塑造诚信文化,使网上网下互动,培养诚信品质,造就诚信人才。

6.在评价上强调科学化。要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就必须将诚信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之中,制定诚信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统一标准尺度,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根据以上原则,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一是要大力宣传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性,宣讲“信任危机”的危险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可采取发倡议书、举办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通过校报、广播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倡导诚信的行为规范;三是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等来辅助宣传,还可以把每年的某个月定为“诚信月”,每年都利用固定时间来宣传诚信。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作用下,大学生自然会受到一股无形力量的约束,并不断规范自身行为。

2.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高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能过多地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从我做起,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日常生活中,不轻诺,时刻牢记“言必行、行必果”。

3.建立约束和惩罚机制,把教育与处罚结合起来。对个体诚信品德的建构除了教育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建议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及奖惩等各种信用状况都进行跟踪记录,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无形资产。要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信用信息的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透明度。大学生的信用档案不仅是高校作为其入党、保送研究生、评优奖先、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是否让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进行道德鞭挞和舆论谴责,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等。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恶意欠费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营造一个“人人知诚信,人人守诚信”的良好氛围,让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要让学生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

[1]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2]蔡秀磊,周顺.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诚信教育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

[3]李洪伟,陶敏,宋平.大学生诚信影响因素的解析结构模型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G641

A

1674-9324(2014)36-0255-03

岳增刚(1978-),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聊城大学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分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作弊诚信大学生
作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没作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