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是一座城

2014-09-18 14:14戴夫·格雷托马斯·范德尔·沃尔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客服工厂客户

戴夫·格雷+托马斯·范德尔·沃尔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我们的工业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导致工厂工人减少,这部分人逐步转移到了服务业。生活材料的富足也促使经济逐步朝服务型经济转变。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大规模服务”开始出现。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们其实很难有“大规模服务”这样的理念。服务业往往是小规模的,比如餐馆,服务的也就附近的几十上百人,理发店、修理铺,都是如此。它们规模小,所以也特别灵活。有时候餐馆连标准化菜单都没有,就靠跑堂的报菜名,如果需要什么特别的做法,没关系,告诉厨师,他也许就会按你的方式来做。

慢慢地,我们有了电话,有了网络,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壮大。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唯一能想到的规模化方式,就是标准化,流水线的工厂做派。问题在于,标准化就要砍掉灵活度,而人们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高。

这种对立导致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服务措施。比如录音答复热线电话:“你好,个人业务请按1,对公业务请按2,故障报修请按3。”相信大家对这样的热线电话都再熟悉不过了。再比如网站的联系表单。请选择你的咨询类型:一般建议、提问、产品相关、合作相关。然后填写内容。

这些都是典型的标准化服务。它方便的是企业,麻烦的是客户。客户必须按照企业预先设定的规则,层层选择,然后也许能找到自己想找的。如果没找到,或者客户的需求不在预先设定的规则中,就麻烦了。

更麻烦的是听到这句:“请稍等,我给你转到XX部门,请他们解决一下你的问题。”然后是优美的音乐,几分钟后:“你好,这里是XX部门,有什么事儿?”然后,你再把事情说一遍。

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陌生。你在打服务电话的时候,最好知道这个企业是怎么运作的,有哪些部门,各负责什么,然后准备好把你的问题重复多次。也许你还需要“下周二打过来”。当然,再打过来的时候也许接电话的人早就变了,你可能需要再跟他们说一次。反正企业花了那么多钱建这些服务中心,接线员闲着也是闲着。你的时间?企业根本不关心。你钱已经花了,东西已经买了,能搭理你已经是额外的开销了,你还想让企业怎样呢?

很多企业都是这样的思维。把客户不当人,而是当成机器。不把客户服务看做企业第一脸面、最高效的宣传手段,而是把它视做额外成本。不把客服人员视为企业中“最接近神的人”,而把他们视做最底层、最不受待见的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客户体验相当差。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结果所谓的服务业不再是服务。第一眼看到所谓热线电话,或者服务电话,我们想到的不是周全的服务,而是也许根本没人接;也许我要等十几分钟;也许会叫我打给别的部门。总之,多半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我也享受不了什么服务。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成为“客户”。虽然经营企业的人自己也吃过恶劣服务的苦头,但是他们似乎习惯了,也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互联式企业的兴盛着实给这类企业上了一课。它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扩张道路。

它们不用做工厂的方式来扩张服务,而是把企业当做一个城市。城市里,大家各自安排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没有管理者在空中细致指挥每个人的行动,但是卖早餐的人总是按时出门,市场总是按时运转,每个人的生活都按部就班。如果出现了低效率的地方,必然会有人自行补上。比如如果有人需要从城东送东西到城西,又愿意出钱,就一定有人跑腿。如果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也许就会出现一家快递公司。

我们都知道,在工厂中,人的数量和工厂整体效率并不是一直保持同比增长的。效率提高的速度跟不上人数增长的速度,因为人一多,管理成本就会逐渐增加——一直到达到一个临界点,人再多的话,效率就反降不升了。可是城市却没有这个问题,城市里的人越多,城市的吸引力越大,其效率也越高,生活也越丰富。

这有点类似于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或者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这种企业的服务电话完全是另一种光景。一旦打进去,你不用找这个部门,转那个分机,客服人员会帮你找,你只需要跟客服人员进行交流。如果你的问题不能当场解决,客服人员会留下你的电话,然后自己给你打回来。打回来的仍然是原来的客服,你不必再描述你的问题,因为他全都知道。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每个客服都有独立判断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客户的问题,找任何需要找的部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确保和客户接触的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要靠统一的文化、使命和价值观了。如果一家快捷酒店的使命是“为客户提供最省心的住宿服务”,那么,员工就应该以此为准绳来工作,并享有足够的自主权来达成这个使命。

如果客户着急坐飞机,但退房时有条毛巾找不到了,前台应该怎么做?打电话问问经理能不能放人?先收了客户的毛巾钱再说?如果以最初的“省心”作为目标,那么前台应该首先确保客户能顺利成行,至于毛巾,那只是小问题。信任客户,为客户着想,换来的自然是客户的忠诚,并向其他人推荐。企业的第一宣传阵线不再是电视、海报上的光鲜形象,而是前台。

本书把这样的企业称为“互联式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文化、使命和价值观就像是一个城市和国家的法律与道德,它提供了一套行为指南。企业的各种设备就像是城市中的水、电、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它们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撑。除此之外,员工就很自由了:他们像城市居民一样因为各种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形成小团队,具体怎么做,由团队自主决定。企业也许没有一套详细的行为规范,但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按照某种规范来行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品牌形象。

互联式企业不仅对客户有利,对员工也有利。在工厂式企业中,每个员工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工作重复而无聊,条条框框和森严的层级限制了员工的思考,他们并不想创新,而只是思考如何完成交待的工作。而在互联式企业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独立判断,可以推行新的想法和观点——只要符合企业的使命和基本的规则即可。人不是机器,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创造力运用起来,既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可以帮助企业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客服工厂客户
语音推销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机会
建议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出大事了等
销售能手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