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南阳曲剧的几点思考

2014-09-22 20:35李江歌
艺术评鉴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生存传承

李江歌

摘要:南阳曲剧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剧目,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如何让南阳曲剧适应形势与发展,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对自身进行修复和完善,做好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曲剧发展 生存 传承

南阳曲剧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与其它艺术种类相比,它风格独特,通俗亲切,因其源于南阳大调曲、鼓儿词等民间说唱艺术。其声腔鼓子曲重,大调曲味浓,既古朴典雅,又细腻委婉,声情并茂,艺术感染力很强。自从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戏迷的喜爱,范围遍及豫、鄂、陕、皖等省份,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

南阳曲剧之所以不同于其它曲剧流派而自身修养别具一格,还与南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关,南阳钟灵毓秀,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既受中原文化的浸染,又受荆楚文化的熏陶。楚皖汉韵,源远流长。在这里既能听到秦音楚歌的风韵神采,也能感受到婉丽清明的南音之妩媚和北方曲种的苍劲雄浑。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给予了南阳曲剧丰厚的文化滋养。也成就了南阳曲剧质朴隽秀,典雅热情的美学特征。

南阳曲剧历经八十年的发展演变,唱腔日臻丰富,表演更加细腻传神,剧目丰富多彩,名角大家驰誉中原。已成为拥有亿万观众的大剧种。在中原大地和周边省份,舞榭歌台,无曲不唱,乡间庙会粉墨登场,无论是城镇的街坊小巷,还是偏僻的村边地头,都能听到南阳曲剧那美妙的旋律。它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基因已深深地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车轮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艺术市场艺术多元化的冲击,和其它兄弟剧种一样,南阳曲剧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萎缩,戏迷观众大量流失,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已严重地影响到南阳曲剧的发展与继承,引起了许多有志之士的担忧与焦虑。

观众是一个剧种生存的基础,是剧种生存的土壤,是剧种得以活下去的衣食父母。有观众就有市场,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南阳曲剧由于它的通俗性和草根性,所以它的观众和市场,以广大农村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空巢现象出现,老年人想看戏没实力,年轻人想看戏没时间,所以戏曲就处在了尴尬的境地。曾几何时,曲剧表演团体风靡南阳,席卷中原,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单单就南阳地区而言,县级以上的曲剧表演专业团体,就达十几家之多,业余剧团遍地开花,不可胜数。如今,南阳地区内县级以上专业表演团体能正常运转的只有南阳市曲剧团、淅川县曲剧团、南召县曲剧团、西峡县曲剧团。业余剧团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唐河县2013年9月举办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大赛,参赛的十三个民营团体中,虽然九个是曲剧,但与上世纪繁荣时代相比,无论是阵容和演出质量上,都如昨日黄花,呈江河日下之势。由于戏剧表演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需要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渐进式的艺术积累,被当代渴望一夜成名的年轻人视若畏继。南阳市曲剧团是南阳曲剧的代表传承单位,是业内的龙头大哥,现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团现有在编演职人员72人,其中30岁以下的只有区区12人,有些行当已面临着断档的危险。

客观地说,南阳曲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境,既有时代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再到辉煌,是摆在南阳曲剧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值得欣慰的是,南阳市成立了南阳市曲剧艺术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南阳曲剧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南阳曲剧人也在自警自醒,奋力拼搏,做为南阳曲剧本身,也要适应形势,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对自身进行修复和完善,做好传承与创新。传统特色,原汁原味,“曲”味悠长,这是代代艺术家们用心血浇灌培育出的南阳曲剧之“美”。是深植入泥土中的“根”,也是南阳曲剧的生命力之所在。但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运动中不断变化的。从“大调曲”到“高跷曲”,从“高台曲”到“曲子戏”,曲剧本身的发展历程也证明这一规律。时代在变化,文化在变化,受众在变化,南阳曲剧也必须要变化。有人认为改了是个死,不改还是死,不如不改。但作者认为创新是时代需要,是培养和吸收青年观众的必由之路。至于如何改,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但有两点一定要坚持:一是要传承传统精华,发扬光大;二是结合时代特点,借鉴当代姊妹艺术,为我所用。传承和创新,总之要做到水乳交融,相辅相承。

剧目建设对一个剧种发展至关重要,是基础工程。剧目是戏曲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也是一个剧种最宝贵的文化精华之所在。纵观中国戏剧发展史,优秀的剧种都有自己优秀的代表剧目。南阳曲剧的历史上也产生了《闫家滩》、《困皇陵》、《屠夫状元》、《王宝钏》、《罗通扫北》、《酷情》、《惊蛰》、《情系青山》等优秀剧目。“祖居河东在火塘”、“好一朵雪打腊梅花”等优秀唱段至今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假如没有以上这些优秀的剧目,南阳曲剧宝贵的艺术价值将无从谈起。要出人出戏,不能老戏老演。一个优秀的“名角”,是一个剧种的灵魂。没有领军人物的剧种,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悲哀的。豫剧之所以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迅速,就是因为有常陈范马等艺术大师的风采,征服了亿万观众,使豫剧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张新芳、牛长鑫、孙炳新等老一代曲剧艺术家们创造了盛况空前艺术奇迹。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至今经久弥新。为曲剧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戏迷粉丝。在名人效益日益显现的今天,培养培育一流的名角,对南阳曲剧而言,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

如今,东风劲吹,梨园芬芳,南阳曲剧又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有党的惠民政策的保驾护航,有一群为南阳曲剧事业矢志不移的人们的努力耕耘,南阳曲剧这朵艳丽的艺术之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存传承
数字化时代从自动化新闻现象透视人的生存
浅析当下国内类型电影的现状及对策
在劳动中获得
生存?爱情?女人们的思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