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韩国忧虑“中国风”

2014-09-24 16:10李前
进出口经理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风韩国企业

李前

进入2014年,中韩经贸氛围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三星、LG、现代汽车、大宇等知名韩国品牌,以及因韩剧走红的服装、化妆品、食品等韩国产品,多年来风靡中国大江南北。而现在,去韩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明显增多,同时韩国手机、家电等产品,在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大攻势下,也略显颓势。韩国人对此表现担忧和焦虑。

一衣带水,经贸火热

目前,中国已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国。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韩贸易额为27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国向韩国出口911.8亿美元,增长4%;自韩国进口1830.7亿美元,增长8.5%。2014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已达到1623.5亿美元,增长4.9%。照此速度,两国领导人倡导的“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目标”轻松就能实现。

据悉,目前中韩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7%、韩国对外贸易的20%左右。中国需要来自韩国的工业品和终端产品,韩国对来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间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需求。中国主要对韩国出口原材料、农产品、贱金属、矿产品、纺织原料等产品,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化工产品、半导体、信息通信产品、汽车、机械设备、船舶等产品。

投资方面,多年来韩国企业“走进来”的较多。有人士分析称,2008年之前,韩国企业进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将中国视为制造中心。之后,投资方向有所转变,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而随着中国制造品牌力量的增强,现在中国企业也开始投资韩国,但不得不受限于韩国市场较小的现实。

7月初,习近平主席出访韩国,两国签署了环保、能源、医药、传媒等领域的12项重要协议。此次随团的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和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内的200多家企业,规模空前,显示出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兴趣浓厚。之后的8月18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就电子交易、游戏、影视等领域与马云进行了探讨。这种频繁的经贸接触,都预示着中韩合作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另外,中韩自贸区谈判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在关税、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电子商务等多方面已经有了进展。7月份双方进行了第十二轮谈判,2014年底前能否完成最终的谈判,我们拭目以待。

中资加速入韩

8月,韩国公布了服务业振兴规划,将扶持保健医疗、旅游、内容产业、教育、金融、物流和软件七大新兴服务领域的发展。据悉,此规划生效后,有望吸引超过15万亿韩元以上的投资。而在此之前,韩国颁布了《促进外国人投资方案》,旨在吸引跨国企业在韩国设立总部,使韩国逐渐成为全球投资强国。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提供了契机。

有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中国资本加速进入韩国,特别是2014年。2014年上半年,中国在韩国的累计并购金额就达到约40.8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的约1.45亿元人民币相比,增长了近28倍。2014年以来,中国对韩企并购案例已达到5例,而2013年仅为3例。

实际上,目前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投资进入韩国,涉及食品、服装、化妆品、房产、制药、游戏、新能源等众多领域。

比较出名的投资案例是腾讯公司。早在2012年,腾讯就以4亿多元资金入股韩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商Kakao,获得13.84%的股权,并已获得可观的收益。2014年3月,腾讯再斥资约30.9亿元人民币获得韩国游戏公司CJ Games 29%的股份。

在韩剧的火热带动下,中国消费者对韩国食品、服装、化妆品等产品的信任度非常高。目前中国企业也开始进军韩国这些领域。

有报道称,2014年7月份,威海紫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确定向韩国全罗北道益山食品工业园区投资500万美元,在益山建设健康食品生产工厂,生产的产品将在中韩两国销售。在医疗方面,绿地集团投资1万亿韩元打造的 “济州健康医疗城”已经建成。

2012年11月,中国服装企业迪尚集团以13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500万元)收购韩国女性休闲服装企业AVISTA,以38.96%的股权份额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AVISTA是韩国三大服装上市公司之一,其在产品策划和产品设计方面实力较强,这恰是迪尚所需要的。

据悉,金跃集团在韩国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金山太阳能光伏电站于7月正式启用。该电站是首例中国企业在韩国投资最大的新能源项目,也是韩国目前第五大太阳能发电站。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80%的技术和电磁组件设备来自中国。除此之外,金跃集团还与韩国企业联合组建电子产品企业,并投资了韩国LED蓝宝石晶体设备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

在中国企业的猛烈攻势下,韩国的制造业优势正在渐失。韩国已经迫切感受到这种追赶带来的威胁,有些韩国媒体甚至用“经济入侵”这样的字眼来表达他们的担忧。

“中国风”猛吹,韩国制造业陷担忧

或许,韩国企业还不习惯于被中国企业反向并购和投资,因为它们还沉浸在以前并购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中。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企业的这种转变,除了资金实力雄厚之外,更多的是技术水平提高和品牌力量的推动。

得益于在电子、汽车、造船、重工业、钢铁、石化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韩国成为对中国“忠实”贸易顺差国之一。不过,随着中国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以及中国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韩国进口需求有所下降。这让韩国人滋生了自身制造业将被中国超越的深深忧虑。

三星在中国手机市场竞争中表现不佳,从侧面印证了韩国产品出口中国已陷入低迷。三星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和出货量都在下滑。联想、华为、中兴、小米等中国手机品牌现在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手机质量也有大幅提升。据悉,2014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1%,已经接近三星的占有率23%。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市场上三星也面临来自中国手机品牌的追赶。有报道称,华为、联想和小米已占据全球五大手机制造厂商中的三席,稳握中低端手机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韩国长期引以为傲的造船业,也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韩国产业研究院7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造船业的船舶订单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已超过韩国。2013年,中国造船业的订单量、建造量及未交付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的35%、30.7%和33.5%,而韩国的占有率为订单量30.8%、建造量29.7%及未交付订单量27.9%。这让韩国人深受打击。

数据显示,韩国造船企业现代重工2014年第二季度营业亏损多达1.1037万亿韩元(约合68.63亿人民币),而2013年第二季度该公司还盈利2890亿韩元。这其中除了其自身坏账准备金的大量增加之外,中国造船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或许也有“功劳”。

从出口方式看,目前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不少韩国企业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现在看来,这种方式已经不能保证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优势。

有韩国贸易人士认为,面对来自中国的猛烈竞争,韩国企业应尽快改变经营战略,对中国的出口重心从零配件、生产资料等领域转向健康食品、美容、娱乐、软件等消费品及服务产业。韩国8月份公布了服务业振兴规划,或许正是这种转变的开始。

猜你喜欢
中国风韩国企业
韩国“第一步”
企业
聚焦韩国大选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在韩国走马观花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