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成本不如拼品质

2014-09-24 16:15王沛黄帅
进出口经理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李涛莱茵德国

王沛+黄帅

德国莱茵T?V在中国是随着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特别希望了解外贸企业的诉求,

然后从其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调整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难题

选择冠名“2014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德国莱茵T?V有着自己的考虑。“中国外贸的发展从早期的野蛮高增长到一度停滞,再到金融危机及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带来的负增长,现在处在复苏中,但是增长态势乏力。”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市场总监李涛对《进出口经理人》杂志记者说,“中国的出口形势可谓到了严峻的时刻,出口企业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德国莱茵T?V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认证机构之一,回顾25年的发展历史,德国莱茵T?V在中国是随着中国外贸的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我们特别希望了解外贸企业的诉求,然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去调整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难题。因此,这项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选择冠名这一调查的原因。”李涛对记者这样说。

当成本优势不再,企业比拼靠什么

中国制造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材料、劳动力的成本都在上涨,与亚洲、南美洲,甚至非洲新兴的经济体相比,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在不断缩水。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当成本不再具有绝对竞争力的时候,我们接下来要比拼的是什么?”李涛向记者提出了这个直接的问题。

“目前的外贸形势使企业面临着一个产业升级的契机。”李涛举例说,近如日韩、远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也都先后经历过同样的发展阶段。“当成本优势不存在的时候,可以比拼的就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产品要在质量方面、性能方面、创新方面具备其他国家的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转型就和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涛说,“我们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特别是帮助出口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进行深入的改进。”

“中国的企业往往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占领市场,但是很多时候,作为个体,特别是新兴产业,往往不了解目的地市场的产品安全要求,也会忽略了进口国可能存在的贸易保护措施。”他强调,“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都会存在,更何况现在大形势增长乏力。我们可以和企业一起研究目的国产品准入政策,并将安全品质把控方面的经验与企业分享。”

追求成本控制,不如把产品做精

作为起源于德国的国际级企业,德国莱茵T?V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极深的见地。李涛谈及,德国是一个和江苏省面积差不多的国家,到处是森林,出口额却高居世界第二,德国制造以其精湛的技艺,代表了世界顶尖级的制造水平,但是,纵观德国的制造业历史,德国制造也经历了产业升级的阵痛阶段。

“了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100多年前,德国制造曾被认为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德国企业模仿过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的产品,曾经的‘Made in Germany是被要求必须打上的标签出口英国,用以提醒消费者。但是,在随后的产业升级阶段,德国人以其严谨的性格,专注产业制造的内功,大力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迎头赶上并且一举超越,这是现在德国制造领跑全球的决定性因素。”

李涛建议,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也应该将专注点放到提升品质方面。“一味追求控制成本是没有尽头的。在企业规模逐渐增大,‘船大不好掉头”的情况下,总会有更便宜的产品来冲击你的市场。因此,只有当你制造最高端、最精密、最优秀的产品时,你才能在行业中立于塔尖的位置。”

事实上,德国有很多企业都是百年老店,很多企业都是从一个个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德国企业并没有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而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将产品做到极致。李涛举例说,从一个指甲钳,一个手工具,到一支圆珠笔,德国企业都可以做得独树一帜,将产品做得很高端,从而完全摒弃以价格取胜的竞争态势,获得超额利润。

“中国企业应该将产品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应当将专注于产品品质本身,让产品具有差异化。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能不能成为百年老店,能不能在行业内成为知名品牌的关键,也是企业拥有独立定价权的关键。”

从德国制造发展的经验来看,检测认证服务的高认可度成为其高品质保证的重要一环。李涛向记者举例说,德国的GS认证并非是一个强制性的认证,但是很多企业都已经拿到这个认证,并将其作为高品质的标志进行产品推广。

避免召回门,检测机构从源头把关企业产品

如今,中国制造虽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各种“质量门”与“召回门”仍旧频繁见诸报端,这说明我们的政府监管体制仍然存在很大改进的空间。在目前政府没有将检测认证市场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企业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不能仅在遭遇检查的时候才与第三方检测机构沟通,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都能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李涛认为,检测认证只是一个最低门槛,是对企业的入门级评估。“事实上,我们的专家在评估一个产品的时候,往往会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原材料、产品的功能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仅仅进行事后的产品检测。”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在出口产品的时候,往往花费很大资金去做产品推广,然而却忽视检测认证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作用。“相对于市场推广来说,产品检测虽然只占用很小一部分成本,但是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旦产品在目的国被抽检并发现安全隐患或者质量问题,那么由此产生的召回事件的代价是巨大的。对企业来说,产品召回不但会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产生企业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会发生召回现象呢?在我们看来,这就要追问企业,从生产的前期,也就是从研发阶段,到产品制造阶段,再到包装和销售的整个过程,是否真正做到了品质如一,是否确保了生产的产品与进行检测的样品具有一致性,这其实还是对品质把关的问题。”

李涛强调,当企业的产品已经生产出来,那么后续的检测认证就是一个“死”的门槛,只存在“过”与“不过”两种可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标准面前,我们是没有弹性可言的。我们会严守检测认证的要求。”

但是,一旦企业的产品通不过测试,那么就需要重新做研发设计,这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在生产的前端就与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一起做好品质把控,并投入一些成本的话,那么就可能抵消其他环节付出的更多隐形成本。”

选择检测机构,要解决企业痛点与瓶颈

目前,虽然国内的检测认证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涉及出口方面的检测认证,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和透明的市场,几乎所有领先的国际级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都已经进入这个市场。企业面对诸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时候,需要了解各个检测认证机构的特点,借助第三方的力量突破自己的瓶颈及解决企业的痛点。

“企业在选择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出口目的国的要求进行选择。不同的检测认证机构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李涛建议说,“如果要将产品出口到德国或者欧洲,由于德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那么选择与德国莱茵T?V合作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4年其实恰逢德国莱茵T?V进入中国市场25周年,我们借此机会走访了很多合作多年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了解现在外贸出口企业的状况,听取他们和我们合作的原因和意见,结果我们得出了客户一致选择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能帮他们突破一些贸易的瓶颈,扫清企业在出口目的市场的障碍。”

“每8秒钟就有一台杜亚电机在全球被安装”,这样响亮而特别的宣传口号来自智能家居及门窗电机制造商宁波杜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在出口大省浙江成长起来的中国出口企业,由于其产品特殊性决定了认证过程中对电气零部件都有严格的测试要求,且零部件的测试周期普遍较长,是整个认证项目的瓶颈。杜亚曾为繁琐且严苛的零部件检测和认证所困扰,而德国莱茵T?V在这方面别具优势:T?V-BAUART标志是德国莱茵T?V集团专为零部件定制的一个安全认证标志,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整机认证过程中,凡是取得德国莱茵T?V集团标识的零部件均可免检。借此杜亚突破了零部件认证的瓶颈,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可以这样自豪地说,过去的25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出口的做大做强,我们更直接参与了很多中小企业成长为其领域内全球知名企业的全部过程。”

在同行竞争中,德国莱茵T?V一直是独树一帜的第三方机构。李涛介绍说,有很多检测认证机构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很有建树。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从工业服务到交通汽车,从产品安全到管理体系,从节能环保到人员培训,德国莱茵T?V是一家业务非常全面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

不仅如此,在很多前沿性的领域,如可穿戴智能产品、电动汽车服务等领域,在行业标准尚不完善的时候,德国莱茵T?V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品评估机制。此外,在电子商务崛起的今天,德国莱茵T?V已经同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致力于帮助中国外贸企业真实有效地在全面电子商务平台展示自身实力,促进外贸买卖双方的快速互信及信息匹配,促进交易达成,缩短交易周期。为了方便客户,德国莱茵T?V还于2013年推出了新版全球测试标识,其设计与功能在检测领域独一无二。新的测试标识取代了德国莱茵T?V在过去140年中使用过的全部检测标识,全新测试标识右侧有一个二维码,让使用者能够通过智能型手机进行扫描,然后直接连接到德国莱茵T?V的数据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领导了行业内的潮流。

猜你喜欢
李涛莱茵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美莱茵金属公司的Lynx步兵战车
Improved functional–weight approach to oscillatory patterns in excitable networks
李涛:在文物修复世界里另辟蹊径
A short review of the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the cuprate superconductivity∗
李涛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