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需向内部要动力

2014-09-24 16:25黄剑辉
支点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生性经济带实体

黄剑辉

核心提示: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实现由“外生性投资”转向“内生性投资”。

2014年上半年以来,外部环境的复苏向好为中国出口恢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美、欧、日货币政策不协调,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和经济失速,仍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不过,新的调控政策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两端作用显现,整体经济呈现“忧中有喜”的特点。上半年经济下行很大程度是在挤去经济运行中的“水分”;结构调整、节能降耗也取得显著成效。只是从经济运行中长期来看,还存在新的问题对下半年增长造成威胁。

当前市场普遍将宏观调控的创新解读为“微刺激”政策,反映市场依旧在期待源于外生的宏观政策来实现增长,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自5月份出现的经济企稳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出口的恢复和政策的刺激,经济增长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扩张和财务杠杆提升的特征也比较明显。

虽然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微调,各层次流动性也较为宽松,但金融领域的银根宽松并未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长端利率高企问题突出。2月份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而长端国债收益率基本稳定,形成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现象,对银行中长期贷款定价产生影响,从而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套实施。

可通过适度扩大投资,促进内生经济增长。要科学看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投资既是需求端,又是供给端,投资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当前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还很强,但瓶颈领域投资不足、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内生性投资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基础设施如城市地下管网、中西部铁路、农村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设施等还有较大投资空间;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页岩气、海洋开发等的投资空间依然很大;不少领域如医疗、养老、网络通信等可加快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发挥市场活力。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实现由基于政策刺激、扩大需求引致的“外生性投资”,转向基于质量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有效改善民生的“内生性投资”。

在构建有利于金融供给主体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安排方面,可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加快设立中小微金融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疏堵结合”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应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相关金融创新,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还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要素供给效率,实现创新驱动,拓展市场空间,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新动力。

要从国内外两方面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使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新的区域协同发展经济带。

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市场决定研发方向、技术路线的理念;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支点杂志2014年9月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生性经济带实体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慈善捐赠、企业绩效与合理区间把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