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原生态 文化大观园

2014-10-08 05:48杨汉林
党建 2014年6期
关键词:黔东南侗族苗族

杨汉林

在贵州省东南部,有一个“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溪流、鼓楼、风雨桥、吊脚楼,鳞次栉比的少数民族村寨、保存完好的民族习俗……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畬等33个民族。各族人民共生共荣,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以苗侗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原生民族文化,形成了世界独特的“文化大观园”。

黔东南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

以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和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风光迤逦、婀娜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和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古朴纯正;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鳌河等景点,构成这里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纪录。

此外,遮天蔽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又使其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吃新节、龙舟节、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节日集会是展现黔东南民族风情和灿烂文化的百花园。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质朴无华的“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各具韵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侗族的歌大多旋律优美,曲调多样,犹如潺潺流水,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独特的演唱方式享誉海内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民族舞蹈多姿多彩,有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有纯朴活泼的芦笙舞,有侗族的多耶舞。这些舞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4次实地考察黔东南后给予高度评价:黔东南是旅游资源品位高、质量好且高度集中的地区;是不同类型且极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是对境外游客极具吸引力的地区;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是为高素质人群所准备的丰富宴席。

继2009年侗族大歌被成功申报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目前,黔东南有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地区侗族村寨被文化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近,有关部门又以黔东南苗族服饰为主,把中国苗族服饰作为专项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黔东南曾经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状态,境内千百年历史沉淀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农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些文化,包括民族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民族祭祀文化、民族语言文化、民族生育文化、民间戏曲文化、民间体育文化、民间绘画文化、民间建筑文化、民间医药文化、民间故事文化、稻作文化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至今保存较完整。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广、品种多、原始古朴、神秘奇特、传承广泛和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等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可以说,黔东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州,民族文化在全省全国都有特定的地位和影响。

黔东南不仅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也很灿烂。有镇远、旧州等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有锦屏隆里明朝军事屯堡等一批汉文化生态博物馆,有风云千古的明清传奇人物陈园园归隐地等一批历史文化之谜。尤其是红军五次征战黔东南,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县召开了著名的黎平会议,拉开了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的序幕,为遵义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黔东南民族原生态文化是这里永恒魅力的所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美不胜收,体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良好景象。

原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初始的、质朴的、更贴近艺术源头的状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多方面的意义。

黔东南是一座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宝库,蔚为大观,现采撷几例以飨读者。

如建筑文化,在民族村寨里,以杆栏式木质建筑为主,不论是建筑材料,村落选址,村寨布局,寨门设立,内外交通,防御设备,内部结构和布局,主要功能区划,重要公共建筑物的类型及其位置,还是建筑构件,风格特征,功能结构,技术工艺等,都显示出鲜明的环境特征和民族气质,都可以进行开发。代表性的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等,有巍峨壮观的西江建筑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群,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特别是鼓楼和风雨桥,被认为“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传统建筑国宝的奇葩。”

余秋雨先生在从江县芭沙苗寨树葬文化的记叙中,不仅对这种原始的朴素的文化肃然起敬,而且更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常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环境优美,男耕女织,平安祥和,与世无争,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令人神往的“桃花源”。这里生育文化先进,被人称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计生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但这个村从康熙年间以来,村民就自觉计划生育,形成了一种外人难以企及的生育文化,90%的人家生一男一女,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

来到黔东南,你就走入了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十步之内必有美景,百步之遥可赏歌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你是在洗心清肺,你是在聆听天籁之音,你是在荡涤心灵……

今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博物馆保护模式、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文化抢救工程、民族文化传承人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等,让苗歌侗舞为中国梦的实现锦上添花。

(责任编辑:王锦慧)

猜你喜欢
黔东南侗族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遇见黔东南
补妆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诗书画苑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