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

2014-10-10 08:35李晓东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物学应用型动物

李晓东

(河池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0 引言

当下,生命科学的研究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研究方法的创新,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成果日新月异,可预见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同时,社会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基于此,开设了《动物生物学》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涵盖动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动物生命活动各个领域知识,内容极为丰富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我们在《动物生物学》课程教育教学中遇到教学内容繁多,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严重矛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的必须技能。创新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2],其中,应用型创新人才更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位看,尽管观点颇多,但基本的共识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中层次创新人才[3]。而《动物生物学》课程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过程大多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未能很好使用网络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以上两个矛盾?在个人电脑和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和专业信息、科研资料,构建《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进行交互式教学,满足个性化、差别化学习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已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4]。由此,构建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可为解决以上两个矛盾提供一个途径和平台。

1 《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网站的框架

网络课程教学为课程教学服务,应紧密结合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设计、教学管理的四个评价指标[5]。《动物生物学》的网络课程是《动物生物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故在网站版式的设计上,要注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科学结合,要注重设计背景的图、字、音、像,以达到完美的效果。《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网站可设计一个场景宏大、震撼人心的动物视频版头,主页背景可整体利用色彩绚丽的动物生态图片,给学生较好的渲染专业气氛。导航设计要引人注目、操作简便,让学习者快速找到学习信息。在最重要的内容设计板块中,除了知识的完整性之外,要嵌入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本校教师团队的科研成果,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网站可以以四大板块进行构建。

1.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板块,包含“课程概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三个一级目录

如进入“理论教学”,网站内设置完整的章节学习内容,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PPT),课后练习,章节讨论,图片和视频展示,提供大量的课程教学信息。特别通过有针对性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解决了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即如何掌握动物各类群的结构特征、他们之间的差异及分类的方法,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入“实践教学”,构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兴趣学习研究小组”三个小板块,从实验室到野外,从课上到课后,整合了大量的实践教学信息,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示平台。

1.2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板块,包含“专家系统”、“动物世界”、“特色资源”三个一级目录

专家系统可在网站上整合马敬能等编著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电子版[6],这是一款方便实用的鸟类鉴定和学习系统,收录了中国现有的1 329种鸟类,并对每种配有彩色绘图,同时描述了其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整合黄原等编著的中国蝗虫分类鉴定专家系统[7],该系统包括了中国常见的300余种蝗虫的高清晰度数码图像,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和生活习性等资料,每个物种的鉴定用特征图。通过建立动物知识数据库和软件编程设计的途径将经典的分类学知识升华为数字信息形式,实现对数据库智能化的高效自动查询与鉴定功能。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翻书检索鉴定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处观察到动物,以便更容易地学习和鉴定。同时配有教师制作的原创视频,把专家系统使用的全过程以录像的形式保存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可随时观看,边看边操作,强化记忆。

动物世界里可收集大量精美的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同时可建立一个网上标本馆,设置两个展室:一是标本图片展室。将现实教学中标本馆里的标本拍成照片,放到网上,克服了学生不能任意时间去标本馆观察标本的缺陷。二是装片显微图片展室。因为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时间有限,对动物组织切片的观察有可能不够深入,可利用显微摄像系统,将试验中的每张装片编号,拍成照片放到网上,这样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装片进行观察,而且通过显微摄像系统所提供的照片在某些程度上要比学生在实验室里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的更清晰。从而实现了现实实验硬件资源的网络化,促进了资源使用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特色资源里设有已灭绝动物图库、国家保护动物图库和高校所在地区特色动物图库,旨在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动物,并以地方动物为重点,努力成为服务地方、动物保护和经济动物饲养产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3 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板块,包含“学生成果”和“社会服务”两个一级目录

该板块以实习、实训、科研和创新创业成果以及社会服务效果为主要内容,可将学生发表的科技论文、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科技产品和专利等予以展示,将师生利用本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影响予以展示(比如我们编制的桑蚕服务手册,受到地方蚕农的热烈欢迎,开发的桑蚕产品,极具商业开发价值,曾被《广西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给予了报道,对学生鼓舞很大),从而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学有所用,懂得《动物生物学》的学习目的不仅是完成知识学习,更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做出实事,进一步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1.4 学生自主学习板块,包含“师生互动”和“在线测试”两个一级目录

学生注册登录网站进行自学。即可进入第一板块——教学板块的章节内容学习。在此可增加一个特色功能——标记已学功能,学到哪里直接点击“标记已学”,网站将记录下来,下次登录后点击记录便可接着学习。同时该板块还具有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成员之间相互发送消息、师生集体在线的互动功能。

综上所述,第一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动物学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板块为学生搭建了动物认知能力提高的平台,第三板块为学生开拓了专业能力的用武之地,第四板块为学生自学和交流构筑了通道,其框架见图1。

2 网络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程教学的有效组织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网络课程不同于课堂教学,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并形成了《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2.1 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引导学习

学生学习前,教师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并登录管理后台发布课程公告,告知学生活动任务,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2 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满足个性化学习

学生登录网站,查看公告以后,用学号登录网站可完整的自学理论和实验各章节内容,在学习中可登陆动物世界和特色资源板块进行拓展学习。在现实试验中未能完全掌握的标本、装片等可登陆网上标本馆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在户外碰到动物,可通过专家系统自行鉴定,深化专业知识的应用。在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前,教师发出公告,学生可通过实践教学部分查看实习的相关要求和情况,通过浏览往届学生的实习成果更加直观明了实习目的和必须达到的效果。学生可通过教师的公告安排兴趣小组的研究工作。通过浏览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及早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使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和试验更具创新性。通过社会服务板块,可明白该课程的应用领域,社会的需求范围,自己的兴趣点,自己能做哪些创新创业活动,切入点在哪?教师的科研及往届学长做的如何,有哪些困难,怎么解决。从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方便的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理论学习可采用在线测试系统检验。

2.3 师生的互动交流阶段,强化“教师主导和小组讨论”的作用

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进入到互动区,有个人交流、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等。在系统里,可以看到左边是整个班的学生姓名,且在线显示。方便教师掌握某一时间段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区发表见解,这体现了小组之间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或成员可以进入到班级讨论区发言,这体现了小组间的交流,实现讨论学习,思想撞击出新的火花和灵感,促进学习冲动和创新冲动。教师在这中间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教师可以和学生一样登录小组学习系统,查看学生交流的信息,并且可以在讨论区内作一些提示性的发言,不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起到一个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网站专门设置了一个资源共享区,学生可以上传有用的文章,实现师生共享。这体现了分享学习这个教学设计理念。最后就是提交成果,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可以查看分数,不合格的作业可以重新提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2.4 成果的汇报展示阶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成果汇报展示可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现在学生大多有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或DV,学生可将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成果录制成视频,发送到课程网站上,供教师审阅,有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的情况和进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也可供学生之间学习借鉴及深入研究和创新或创业,形成团队,低年级学生可从学长的作品中得到直观的启示。

3 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

《动物生物学》网络课程教学的评价在范围、形式和时空上将极大的超越传统教学形式的评价。在范围上,可突破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范围,通过BBS、师生互动留言等让参与教学活动以外的社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评价,提高评价的全面性,特别是社会评价将不仅仅局限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层面,更多的将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促进了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可促进评价的交互性,不仅教师对学生可以评价,学生和其它人士也可对课程情况进行评价,互相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在形式上,可通过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网上专题论坛、网上小组讨论、网上实验操作模拟等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不受时空限制,也能满足课后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中,突出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动物世界五彩缤纷,《动物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动物与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非常适合构建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开发、应用和改进,网络课程将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1]陈小麟.动物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65.

[2]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J].江苏高教,2009(6):107-108.

[3]黄顺年,刘建国.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51-53.

[4]戴亚飞.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电磁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张建华.网络课程的评价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6]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571.

[7]黄原,卢慧懵,郑哲民.中国蝗虫分类鉴定专家系统ESCA[CP/DK].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物学应用型动物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