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谚语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2014-10-14 17:03张静
新学术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差异

张静

摘 要: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在对数百种文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每种文化都必须对人和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行为取向、人性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五个方面的问题做出回答,它们是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本文将借助于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谚语;克拉克洪的五种文化取向;中西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特定文化中人们对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一套基本准则。因为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作为语言的一个活跃因素,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邓炎昌,1989) 本文将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作为例证,借助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来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由于价值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中西价值观差异的描述必须分类进行。

1、人和自然关系取向

在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上,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克拉克洪(1961)的研究,人与自然间存在着三种潜在关系:征服自然,自然和谐及服从自然。

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历,不论东西方,都经历过人是自然奴隶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中国和西方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走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道路,即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在适应自然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走的是人要力求改造自然,予取予求,做自然界主宰的道路。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中国古谚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强调了自然与人为的紧密结合。如今,受这种天人和谐的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有数不胜数的表达这种思想的谚语,如:“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等等。(石爱伟,1999)

而西方文化强调天人对立,强调的更是人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侧重于向外探寻,由此而形成了英美人勇于开创,积极进取,凭借人类的智慧去征服自然,主宰天地的人生观。故英语有习语“Knowledge is power”;英美人喜好求变求异,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因此,英美人口头禅是“I will try”,“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2、人性取向

文化把人视为善的、恶的,还是两者的混合物?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征。一般有三种情况: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善恶并存或不善不恶。

根据西方人最尊崇的《圣经》,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犯了罪,这就是人类的原罪。于是有英偐“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 西方的这种原罪说与儒家性善说迥然不同。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的罪是由于逆境引起恶念而犯下的,是难以饶恕的。所以有谚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黄佩文, 2001)

西方人道主义者注重“自我”,即从自我出发,再惠及到家庭、集体、国家。英语中重视自我,甚至宣扬利己主义的谚语不胜枚举:“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Every man likes his own thing best”,“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Look after number one”。(陈文伯,1993)而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只是社会这个大棋盘的一颗棋子。为了全局利益,牺牲个人是必要的。在中国谚语中,有许多反映先人后己,善待别人的思想。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由此可见,中国的个人与西方的自我是完全不同的。

3、时间取向

不同的社会对时间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一般分为三种: 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是注重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里指的并不是小时、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而是更长的时间段。(鄧超,2005)

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中国文化关注过去和现在,而较少注重未来。过去的历史,传统,以及宗教都对中国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过去的经历和发生的事件是最重要的,所以人们要尊重传统和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中国的许多民间谚语表达了这种思想。谚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根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表达注重过去时间的谚语还有“鉴古通今”,“事后诸葛亮”,“吃一堑,长一智”,“酒陈味醇,人老智深”,“年高识广,老马识途”,“六月天无风,五谷定丰登”,“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在许多西方国家,其文化则很少关注过去,基本着眼现在和未来。

墨西哥,拉美的一些国家,以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北部印第安人认为过去并不重要,将来不可预测。对他们来说,只有此刻是真实的,将来和过去太渺茫。谚语“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Everything is beautiful in its season”,“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One day is worth tomorrows” 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未来时间取向很注重变化,这种取向存在于美国社会。谚语 “News are like fish”,“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显示了变化的重要性。美国人通常认为未来既大又好,盛景无穷,而过去则是过时的,被人小看的。表达此类思想的谚语很多,例如:“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sed”,“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The best is behind”。(陈文伯,1993)

4、行为取向

人的行为取向是指一个文化中的个体是否倾向于不断行动。克拉克洪认为人类活动有三种处理方式,即做(ding)、是(being)和成为(being-in-becoming)。(Samovar,2006)

在一些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取向是“做”。美国社会相当注重行动,强调人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能创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谚语来了解这种行为取向:“The shortest answer is doing”,“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A man, like a worth, is to be valued by its manner of doing”,“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陈文伯,1993)

而在许多亚洲社会里,例如中国,行为取向的主流多半是“是”取向和“成为”取向。“是”取向文化重视存在或即时享乐。在中国,人们想了解一个人时,总是先打听他的个人文化背景,如谚语“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出身重要,教养更甚”。(段连城,1993)在“成为”取向中,安然耐心仍然被视为美德之一,而非无所事事的表现。有时候,甚至提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使自己远离物质而约束欲望。中国不乏表达此种取向的谚语:“高尚是唯一的美德”,“思乃心所欲”,“生活无目标犹如航海无罗盘”。

5、社会关系取向

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西方文化精神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利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信条。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体现的就是其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语谚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即为一例。(汪福祥,2001)

从传统上讲,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中国人善于统筹兼顾,注重集体综合性。他们重视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上,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

总之,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的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洞察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Larry A.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6.

【2】陈文伯等. 简明英汉谚语词典—A Conci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7.

【3】段连城. 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3.

【4】邓超. 跨文化交际[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5】邓炎昌等.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6】弗罗伦斯·克拉克洪著,高佳等译. 文化与个人[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7】黄佩文. 汉英比喻与民族文化[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3 ).

【8】石爱伟. 英汉习语所用设喻形象对比趣谈[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0 ).

【9】文风. 英汉谚语语言特征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0 ).

【10】汪福祥等. 英語谚语妙用500句[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

【11】王德春等. 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猜你喜欢
差异
相似与差异
平等的意义
应用导向下的标准成本法综合案例构建
南北过冬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差异”作文导写及例文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