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六十载 岭南瓷坛一丰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钟鸣瓷塑美揽胜

2014-10-19 00:54
陶瓷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陶瓷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广东 潮州 521041)

前言

陈钟鸣(1936-2008),广东省潮州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任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溪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其作品《金陵十二钗》、《绣》、《妙韵》、《抒幽情》、《清泉》等曾先后荣获国家级精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一等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琵琶通花瓶》荣获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金奖;与他人合作的《通花友谊瓶》作为国礼瓷,由邓小平同志赠送给朝鲜主席。他的许多精品入选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作品展”和“中国名家名作展”,不少佳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民间工艺馆、中国瓷都陈列馆珍藏。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记者曾亲临潮州陈钟鸣工作室,专题报道了大师的辉煌业绩。他的作品民族性、地域性、独创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荣膺“南方瓷塑学派”的代表作。

笔者拟对其主要的现代人物瓷塑、古代人物瓷塑和通花瓷器作品进行审美观照。

1 天工清新的现代人物瓷塑

陈钟鸣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陶艺大师。在他看来,深入社会生活,探索和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变革中的真善美,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所有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风华正茂的陈钟鸣就以现代题材,特别是儿童题材的创作步入了陶瓷艺术的殿堂。1959年,他在景德镇陶瓷学校毕业时的习作《南北方小孩》,由于生动地表现了南北方小孩的不同特点而博得师生的赞许,选载于当时的《江西画报》。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创制了《鹅司令》(曾搬上银幕)、《报喜队》(与人合作)、《喂鸭》、《火车来了》、《春雨》、《水乡春晓》、《新的诗篇》、《绣》等一系列现代人物瓷塑作品,这些作品造型优美、结构简洁、装饰自然、意境深邃,反映了新时代生机盎然的社会风貌。其作品数量之多,反映题材之广泛,表现主题之鲜明和瓷塑语言之个性化,不仅在岭南瓷区,就是在全国各瓷区的现代人物瓷塑中也是戛戛独造,独占鳌头。

《春雨》刻画3个农村姑娘在田间插秧时喜遇春雨时的欢快情景。3个人共用一块防雨布遮风避雨。中间一位个子高挑的黎族姑娘,手里拿着还未插完的秧苗,瓜子型的脸上流露出善良与希望,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成熟而若有所思;右边的姑娘好像下乡的知青,鹅蛋型的脸庞洒满笑意,烘托出开朗爽快的性格。她一只手拉着肩上的防雨布,另一只手却有意地伸到外面感受春雨的洗礼,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左边的姑娘年纪最小,亲切地依偎在黎族“大姐姐”的身后,苹果型的脸蛋显得格外天真活泼,她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头上的斗笠移向黎族姑娘的头上,担心“大姐姐”被雨水淋湿。3个人物有3种不同的脸型、3种不同的性格和3种不同的表现,但春雨却把不同民族的3个姑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体现了民族的和睦与团结,同时,又把她们对春雨到来时的喜悦心情和对春天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黎族姑娘手中的秧苗,下乡知青有意识地伸手接收雨水,这些细节的刻画都是塑造者深入和熟悉农村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所得来的神妙之笔。《春雨》曾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好评如潮。

图1 绣

《绣》(见图1)塑造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陈钟鸣现代题材人物瓷塑后期的优秀之作。作品塑造一位身体颀长、端庄秀丽而又心慧手巧的青春少女在穿针引线,膝盖上放着尚待完工的绣品。整座塑像以白色釉为主色调,充分发挥了潮州枫溪瓷塑材质塑泥细腻洁白、釉色润泽晶莹的特点。创作者以个性化的瓷塑语言,对人物形象作了诗意的刻画。浓密的黑发,花容月貌似的脸庞,优美大方的坐姿,连上衣的纹路和裙子的褶痕都清晰可见。红色发结与耳饰,以及粉红色的衣衫,洋溢着青春的美丽和内在的朝气。人物具有时代感和开放性,把民族的传统美和现代的时尚生活交相辉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从而成为现代人物瓷塑中一个典型的视觉文化符号而永远载入人们的形象记忆。《绣》曾获得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优秀奖和首届“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一等奖。

陈钟鸣从小生活在潮汕平原,对粤东地区的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执着地相信“真诗在民间”的艺术真谛。这种“农民”情结使他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甚至绵延到后期)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诗情画意,富有田园诗般的意境和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因此,有评论者称赞陈钟鸣是一位讴歌新生活的“田园诗人”。黑格尔说过:绘画或雕塑“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到这一点上”。[1]陈先生就善于捕捉显示生活中人物最具个性特征、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某一顷刻”,智慧地妙用人的动作形态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并通过略带夸张或变形的手法将这一动作特征加以强化,主要着眼于艺术上的视觉美,而不追求人物生理上的解剖学或透视学的协调关系。把人物瞬间即逝的动态美凝固成永恒的静态美,留住人物倩影那最令人心仪的迷人一刻,以朴素纯真的艺术美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和对未来的想象美。

2 各臻奇妙的古代人物瓷塑美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陈钟鸣深深地领悟到,中国有着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中,在中西交融、古今合璧中才能迸发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灵感和美学的火花。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潮州陶瓷走向国际市场化的需求,陈先生的作品题材开始由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向古代领域延展,他成功地创作了美不胜收的古代人物系列作品。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不仅包括古代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仙佛道,还有众多的古装仕女。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或仪态端庄,或温文尔雅,或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它不仅丰富了陈钟鸣的作品题材,彰显了“以塑为主,少施彩绘”的清新典雅风格,而且进一步成就了他岭南“古典诗瓷”的领军人物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

1972年,陈钟鸣试创的第一件唐代仕女作品《余音缭绕》问世,它以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而“一笛吹响,响彻全国”,震动了当时的瓷坛。后改名为《仕女吹笛》收入《1973年全国工艺美术选集》中,自此开始了他对古代仕女题材的探索。他广泛地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从历代壁画、唐俑、石刻、泥塑中学习技法,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江苏宜兴、广东石湾等地的瓷塑中取其之长,融雕、塑、刻、划、捏、印、贴、彩各种技能于一体,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鲜明、意蕴饱满、风格新颖的东方女性典型形象。

《黛玉葬花》是陈钟鸣70年代仕女题材的代表作。他捕捉林黛玉葬花前一刹那的神情与动态,精雕细刻出了林黛玉一手提着花篮,用另一拄锄头的手轻抚胸前,头部微低,双目凝视,触景伤情神态。在重点刻画人物面部表情的同时,又汲取了唐代陶俑简练而又富于装饰性的构图方法,用极俭省明快的线条勾画出衣服的纹褶和边沿,苗条而挺秀的身段显示出人物封建叛逆者“刚”的性格。在色彩处理上,以洁白滋润的潮州瓷釉为主,只作小面积的局部加彩,突出了林黛玉虽多愁善感,但高洁不俗的气质。整个人物塑造是《红楼梦》文本中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词意境的成功物化。此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80年代是陈钟鸣古代名门淑女创作的丰收期,屡屡在全国陶艺比赛中获得殊荣。

创作于1981年的《清泉》是《仕女吹笛》主题的深层发展。从表面上看,吹笛似乎与“清泉”风马牛不相及,但创作者匠心独运,从人物清纯秀丽的面容和悠扬悦耳的笛声乐韵来看,这件瓷塑可以说就是一首“无声的诗”,其诗的弦外之音就像一条清澈可鉴的清泉从人们的心田淙淙流过,使人不禁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用清泉比喻笛声,既形象又含蓄,令人浮想联翩。不仅如此,瓷作中喷涌而出的朵朵水花,已经巧妙地点明了作品的主题。瓷塑以“清泉”冠名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其意境令人耳目一新,其文化意蕴令人深省。在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著名陶瓷专家邓白教授看到《清泉》时称赞不已,高度评价该作品“第一是形象美,第二是有意境”。[2]

(a)

(b)

陈钟鸣先生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在认真研读原著的基础上,从中汰选提炼出“黛玉葬花”、“宝钗捕蝶”、“凤姐设局”、“可卿春困”、“元春省亲”、“迎春诵经”、“探春结社”、“惜春描园”、“湘云眠芍”、“妙玉奉茶”、“李纨课子”、“巧姐出逃”12个典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金陵十二钗》仕女群(见图2)。组塑以一人一石一花的形式,用梅花、牡丹、海棠、芍药、莲花、玫瑰、菊花和三角梅等朵朵活色生香的鲜花衬托人物的不同性格:林黛玉悲愤嫉俗,薛宝钗贤淑可人,王熙凤秀里藏奸,秦可卿怨妇郁悒、元春雍容尊贵、迎春顾影自怜、探春才智轶群、惜春丰仪聪慧、湘云豪爽豁达、妙玉素静娴雅、李纨母爱昭然、巧姐仓皇惊恐。这些人物塑造刀笔简练,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线条流畅,疏密有致。既有细致入微的精雕细琢,又有大胆活泼的夸张写意;既有传统陶瓷的典雅之风,又有现代陶艺的张扬之长。在色彩处理上,摒弃《红楼梦》和古代仕女习以为常的华丽富贵,均以白釉素彩为主,人的面部和服饰略施彩釉,以突出人物形象的逼真和质感上的不同。12个人物素雅亮丽,性格各异,神形兼备,各臻奇妙。可见创制者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背景,而且还要有稔熟的现代艺术表现技巧和当代艺术家的审美视野。这与潮州艺人崇文、儒雅、开放、包容的秉性有关。《金陵十二钗》是陈钟鸣古代人物瓷塑艺术水平的代表作,它填补了人物瓷塑的一项空白(此前只有画家刘旦宅等人的绘画)。广州美术学院王立教授誉其为“一套传世之作”。1986年获得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陈钟鸣人物瓷塑的突出特点是“美”:容貌娇美、衣饰秀美、动作优美、神态妩美、整体雅美。这种清新、素雅的美学风格是瓷塑家半个世纪实践经验的结晶,创新思维的硕果,也是一位瓷塑家成熟的标志和对瓷艺事业的奉献。

3 精美绝伦的通花瓷器瓷塑美

陈钟鸣不仅在人物瓷塑方面独树一帜,成绩斐然,而且在通花瓷器的创作上也是妙手生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潮州通花瓷器品牌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早在1978年时,陈钟鸣与王龙才、叶竹青等工艺师通力合作,首创了高1.3 m,内外三层的大型《通花友谊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朝鲜元首,后又印制成邮票在朝鲜发行,这也是潮州通花瓷瓶在国外第一次登上邮票,这在我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陈钟鸣设计制作的《双龙戏珠》通花屏(见图3),长400 cm,宽240 cm,高137 cm,至今仍是国内外最大坯体的通花瓷作品。龙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远古时代是汉族的图腾,也是传统属相十二生肖之一。它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象征,因此有“我们是龙的传人”之说。作品中一颗硕大宝珠的左右两侧有两条形体大小相似的龙,各自昂首望珠,全神贯注,目光闪烁。一般的龙须都弯曲向下,而这两条龙的龙须几乎成直线倾斜向上,一心想抚摸宝珠,更突出了龙的精神抖擞和“戏珠”时的快乐。龙身下的纹饰,既像波涛汹涌,又像云雾缭绕,以显示出龙的威武勇猛。通常情况下,龙身多以金黄色为主调,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感。而这件作品龙身却以蓝色为主,只用金黄色稍加以点缀,看起来却显得更加朝气蓬勃,亲切欢乐感代替了敬而畏之。这是作者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思维成果。此作品在国外展出时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位国外专家盛赞说:这是“古代的艺术,现代的技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中国工艺的登峰造极”。[3]

图3 双龙戏珠

到了80年代,陈钟鸣与他人合作又创作了《琵琶通花瓶》。瓶高22寸,上细下粗,看起来就像一个琵琶,瓶颈处镶嵌着两只瓶耳,犹如两个倒挂着的微型琵琶。瓶的颜色白中泛青,素雅清新,柔美养眼,镂空的三角形纹饰层层叠加,井然有序,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尤其是瓶上寄贴的瓷菊,绿色的叶子青翠欲滴,叶脉清晰可见。两枝大小不一的粉红色菊花水灵灵的,仿佛带露水刚采撷下来;特别是一束线菊,须瓣如丝,怒放飘逸,雪白鲜嫩,状如高山流水一般,在扶疏绿叶的衬托下,分外亮丽妖娆,仿佛清香四溢似的。真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瓷瓶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真正做到了突出主体,美化饰物,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形式上的美完全服务于主体生命本质的表达。整个通花瓷瓶形美、色雅、纹丽、质佳,奇妙绝伦,具有诗的韵味和音乐的流动感。1986年在保加利亚展览时观众叹为观止,赞誉之词不绝于耳。《琵琶通花瓶》与其它4个瓷瓶组成通花瓷瓶系列,摘取了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金奖。

陈钟鸣认为,任何一件瓷器的产生都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是手与泥土的对话,是眼与火的情感交流,是心与作品的相互交融。只有心诚、情深、性静、手巧才能做到形、色、神、意的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的艺术精品。陈钟鸣的作品终身所追求的是精、奇、绝、神4个字。即每件作品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出奇制胜,工艺绝妙,形神兼备。他设计创作的数百件(套)作品,其精湛的瓷塑技艺、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郁的时代气息,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学取向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瓷文化的辉煌成就与时代风采。陈钟鸣在陶瓷行业辛勤耕耘了60年,用心与手、泥与火在岭南瓷坛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虽然斯人已逝,但他的艺魂永存!

猜你喜欢
陶瓷
陶瓷艺术作品>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王立新 陶瓷艺术
王立新陶瓷艺术
漂亮的陶瓷彩绘
王立新陶瓷艺术
金意陶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