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妙课堂——“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体会

2014-10-21 13:16
物理教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示数测力计瓶子

沈 磊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5)

1 教学过程

1.1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1:如图1,哪位物理学家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并且是《时间简史》的作者.

PPT展示:斯蒂芬·霍金.

图1

图2

问题2:图2中展示的是2007年4月26日,英国科学家霍金在大西洋上空的一架飞机中体验的一种现象.事后他表示这感觉很令人惊奇.请问他体验的是一种什么物理现象?

PPT展示:霍金体验的这种现象叫失重(学生下课后可以上网查一查上述两方面的资料,开阔眼界).

如图3,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出舱活动(教师着重强调翟志刚的漂浮也是一种失重)

图3

图4

问题3:根据给出的图4提问:

(1)在这幅图片中你能观察到失重现象吗?(漂浮的本子)

(2)这幅图是神舟七号刚进入预定轨道时拍摄的.图中宇航员还保持着发射时的坐姿,你知道为什么在发射时宇航员要保持这样的坐姿吗?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是为了克服发射时超重现象对宇航员的身体造成的伤害.)

演示实验:两块马蹄形磁铁放在木板上留有一定距离,N、S正对面,当变速上升或变速下落时磁铁会吸在一起.

小结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加速度向下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即减速向上或加速向下运动.

师:到此我们知道了一个概念:失重.

其实早在人们上天之前就对于失重现象进行了透彻的研究.

设问: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解析: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F、重力G、质量m、加速度a的方程F-G=ma,由此可得F=G+ma=m(g+a).

人对地板的压力F′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即F′=m(g+a).由于m(g+a)>mg,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大.

小结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即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

设问:人以加速度a减速上升,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解析: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也是小于重力的,压力大小为F=m(g-a).

播放超重、失重录像,研究具体原因.

1.2 经历过程,学会方法

学生实验1:同组的两位学生中,一位学生手拿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使之处于静止状态,另一位学生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1)突然向下放然后停下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2)突然向上拉然后停下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3)当下放和上拉的过程中钩码受到的重力有没有发生变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学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判定超重或失重时弹力必定改变.

学生实验2: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组内一位学生让其做竖直上抛或斜抛运动,其余学生观察瓶子在空中运动过程中有没有水流出的现象.(水中添加红墨水,以便于观察)

设问: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析:重力不变.

1.3 分析论证,理解概念

小结3:由学生实验2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叫做完全失重.”

设问:由小结3可知,物体处在超重和失重过程中的重力不变,那么学生实验1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既然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大小,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看到的示数叫什么呢?

解析: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

1.4 练习总结,深化学习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堂补充练习1~5.

(2)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 教学体会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是笔者参加苏州市区“打造美妙课堂”的一节公开展示课,期间得到了校内多位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感触颇多,收获极大.

2.1 创设真实情景,获取真实体验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是知识的应用课,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超重、失重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磁铁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引入超重概念.

2.2 利用已有简易器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得出超重、失重现象和加速度的关系后,还需要探究在这两种现象中物体的重力究竟有没有变,以及在这两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改变了.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弹簧秤和钩码,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根据一系列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对实验现象做归纳总结.

2.3 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进的思考

这节课一共设计了3个实验,用马蹄形磁铁演示失重现象;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观察弹簧秤的示数随外界运动的改变情况;利用装满水的下端开口的瓶子的斜抛演示实验.这3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探讨性.

第1个用马蹄形磁铁演示失重现象的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在放完视频之后,用于引入概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具体原因时,只能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引导为主,说明学生对利用已有知识分析新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第2个实验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体验.遗憾的是这一实验现象演示时间太短,学生只能观察个大概,还不能真正观察到具体的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弹簧的示数.如果将这个实验改用体重计,让学生在体重计上做下蹲或站起,将摄像头直接对准了体重计的刻度盘,在大屏幕中直接投影,这样可能给学生的指针数字变化印象更清晰.

第3个实验是请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的.为了防止瓶子在落地的一瞬间水会大量漫出,笔者特意让班上一个投篮最好的男生进行演示,并指挥他将瓶子做斜上抛抛在4m外的一个水桶内,而让其余学生观察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是否有水漏出.为了增加演示效果,本人特意在水中加了红墨水,以增强视觉效果.但在实际的课堂里还是有所欠缺,因为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要求那位投手将瓶投入水桶中,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个瓶子会不会扔进水桶中,而中间过程是否有水从瓶子底部流出关注不够.虽然在抛出轨迹的地面上可以证明在抛出的过程中没有水流出,但这种演示方法却缺少了可视度.

考虑到提高实验的可视性,可以对第3个实验进行一些改进.即不用斜抛,而直接改用自由落体,在瓶子的正下方相应铺上大的白纸,将瓶子下部四周开8个小孔,先用胶带封住,将装满红墨水的瓶子提升至某一高度,打开瓶盖,撕掉遮盖小孔的胶带,就会看到有8股水流流到白纸上,然后释放瓶子,直到瓶子落地停下,观察白纸上在瓶子掉落的地方有红墨水水印,而纸上除了刚刚远处的水渍之外,中间没有任何的红墨水水印,充分说明了在瓶子下落过程中没有水流出的现象.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占地小,可直接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尽可能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验;(2)演示对比效果明显,红色墨水会在白纸上留下演示,视觉效果明显;(3)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超重、失重是必修1第4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第7节的2个重要概念,实践证明,通过几个简单实验,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而学生自己动手创设实验可以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从而启发学生运用物理思维,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建构新知识.

1 张平.“弹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体会[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2):31.

2 李如虎.经历探究过程 形成科学思想——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创新课堂设计[J].物理教师,2013(11):15.

3 鲍时荣.运用情感共鸣 打造生命化物理课堂[J].物理教师,2013(6):20-22.

猜你喜欢
示数测力计瓶子
瓶子赛跑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例谈温度计的示数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构建电路模式破解电学难题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