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怎样读大学?

2014-10-21 20:04陈广斌
关键词:大师大学大学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会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大学的时光,将自己的人生美好时光度过。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  大师

前言:面对如今的高校扩招,大学生是越来越多了。由于现代的市场经济,许多学生在大学里迷失了方向,根本不知道该怎样读大学,或者说读大学究竟为了什么?有的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挣钱,那么既然是这样,何不早点去挣钱呢?其实,这些都是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不知道有人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一本小小的学生证或毕业证或学位证?读大学,究竟应该怎样读、读什么?难道是读大学校园里那些建筑、草本和池塘?难道仅仅在大学里呆过就算一个大学生了?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试图通过本文进行一些探讨,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刚进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一、大学不是技校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大学不是技校。试想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外语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国外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加地道;一个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后,也照样可以拿手术刀……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说不定还比不过技校生。比如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大学的厨师专业,说不定要用两年的时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社会地位、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社会需要的是大学生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里,就算大学期间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为了让自己拥有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便是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做到怀疑并不难,但是如果怀疑缺乏理论性的思考和渊博的知识,怀疑就将坠落成一种玩世不恭。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凭空产生,就算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也无法将这种能力付诸于现实的工作之中。

教材上的东西当然要学,但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自主性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自主性学习需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不能够学校开什么课程就学什么课程,更不能老师讲什么内容或者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学很多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术或花拳绣腿,并错过很多真正适合自己而且非常有用的东西。

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观点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事实上书上的观点或者老师讲授的观点都可能只是学术界对某一问题很多的观点中的一个而已,在这些有争议的观点中做出任何取舍,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而且课堂上老师讲的往往只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观点。比如说学土木工程桥梁专业的学生,就不能只是从课堂上听老师讲桥梁都是直线型的,其实桥梁也有曲线型的和爬坡型的等等。

二、大学的逻辑

学过语文的人都知道:“读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动宾结构短语。“读”是动词,“大学”是宾语。可是“大学”如何能够作为“读”的对象呢?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学就是一个由老师、学生、图书馆、教学楼、体育场、学生宿舍等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可是,这些元素都不能作为“读”的对象。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大学”呢?

或许有些人会说,用来读的只能是书,所以“读大学”就是在大学里读书。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可是如果读大学只不过是在大学的围墙之内读书,那我们又为什么要花掉大把的学费和青春来这个叫做“大学”的地方读书呢?为什么不呆在温暖舒适的家里读书呢?为什么不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野外读书呢?

(一)读大学,必先读大师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野,有大师之谓也。”什么是大师?《资治通鉴》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言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聆听大师的教诲恐怕机会并不多,甚至在大学里根本毫无机会。同时,在这个市场经济无孔不入的年代,很多所谓的教授和世俗的商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很多人本科毕业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工作,只好去考研究生,读完研究生发现仍然找不到工作,只好又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做不下来,只好找所学校教书算了。还有些人高中毕业以后通过各种关系混入了大学的编制,然后再通过各种欺世盗名投机取巧成为了教授、研究员。听这种老师的课和慢性自杀事实上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还是大有人在的,盡管他们未必算得上是大师。即使有学术投机分子的存在也还不至于影响学生通过“读老师”来读大学。

向老师学习的首要方式固然是听课,如果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非常优秀,那就做个乖学生,逃课也应免了,该记笔记的时候还得动动笔。如果别的班级老师更有水平,而且确实符合自己的胃口,那就逃跑去别的班级混班也未尝不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机会交流,甚至要敢于理直气壮的与老师辩驳。越是有学问的老师,往往越是虚怀若谷,你可以放心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多问题可能在你脑海里困扰了很久,在你表述出来以后,老师可能三言两语就为你澄清了;很多你坚持已久的观点也可能在老师的轻描淡写的分析之后被你拚弃或修正。在这种时候,你不但会切实感受到老师的魅力,更能享受到与其进行思想碰撞所带来的乐趣。

听讲座也是一种与大师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当然,并不是说学校的每场讲座都值得听。有的人说,通过听讲座不可能学到系统的知识,这话不假;但是,一场好的讲座或许可以让你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对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获得某些更深入的见解。同时,对于听讲座一定要有取舍,绝对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做讲座的人可能学富五车,也可能只是个学术骗子;举办讲座的单位也可能是为了弘扬文化,也可能只不过是为了商业炒作。

(二)图书馆:大学的心脏

读大学,除了读大师,最重要的便是读图书馆了。这里说的图书馆并不是说它的建筑和其他硬件设施,而是说图书馆的藏书。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大学四年没有安心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的人,那就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大学。

目前中国大部分文学的图书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藏书量比较有限,新书比较少,甚至对学生借书进行了诸多的限制。这恐怕是一个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读书的时候就只能尽可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并想办法弥补这种资源的不足了。所谓充分利用,就是说要能够去图书馆有限的藏书中寻找真正有用的书,毕竟藏书再少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所谓弥补不足,就是说通过图书馆以外的渠道找到在学校图书馆里找不到的好书来读。一方面可以通过买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去别的图书馆借书。可以通过朋友从别的学校的图书馆找书,也可以去社会图书馆办证借书。

在图书馆借书不要太功利,不要以为只有跟考试相关的书籍才值得一看。很多同学在图书馆全借四、六级英语考试书,或者考研方面的书,而其余那些跟考试不那么相关的书则很少有人问津,哪怕就是《现代化的陷阱》这种曾经非常畅销而且很有思想深度的书籍也难免被打入冷宫。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这里说的同学不只是说自己同班的同學,而且还包括别的班级别的院系的同学,包括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同学,这些人用“校友”、“学长”之类的词语来指标或许更贴切一些。

“读同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读大师”和“读图书馆”的延伸。读高中的时候每个同学侧重的学科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就算偏科,学理科的总不至于放弃物理,学文科的也不至于荒废历史。但是,读大学时,每个人的精力却可能放在截然不同的地方。除了要应付共同的英语等级考试,同一个专业的人可能在研究完全不同的方向。譬如,同样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些人可能研究张爱玲,有些人可能喜欢沈从文,又或许还有些人会用一大段时间去钻研幽默文学。这就进一步导致了每个人向身边同学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不同的知识,同学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相当于间接地从别的老师那里获得了知识。

(四)重视大学基础课

众所周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谈。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一定要注意把基础课学好,以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能过于功利化,认为基础课部重要,而是专业课重要。其实,专业课一般都不难。以我们土建专业来说,出去施工,很多中小学生都会;很多农民进城打工,一个月还能挣一万块钱呢。

三、结论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就一定能完满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陈广斌.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科技信息[J].2011.08p61

[2]叶佳.浅谈开放大学的内涵和意义,科技信息[J].2011.08p79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猜你喜欢
大师大学大学生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大学生就业趋势
至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