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析

2014-10-21 20:07樊雯赵晓瑜李心捷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樊雯 赵晓瑜 李心捷

【摘 要】士官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职业性教育,其目的在于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使学员能够满足部队任职岗位的需求。而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士官学员动手能力强、文化基础差的特点。本文根据院校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士官队伍特点,结合专业基础课课程地位及内容特色,对士官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为部队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士官人才。

【关键词】任职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

随着武警部队院校改革进一步深化,士官教育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校旨在培养紧贴部队实际、满足岗位需要的通信士官人才。专业基础课,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综合性强,难以适应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从通信士官学员自身特点出发,结合部队任职需求,对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體”的教学理念

士官作为部队骨干、兵头将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优点,但同时又兼具学历层次不高、文化底子薄弱等不足。而通信士官专业基础课程是为设备实践课服务的,旨在向学员传授通信专业的相关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结构框图等,为后续设备课程的学习和通信装备的操作使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

因此,专业基础课必须摆脱“教员讲,学员听”的固有模式,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员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教员在课上导学、导师,引导学员在课上主动学习和课下自主学习,使学员化被动为主动,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也正是通过教员与学员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一步步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探索“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而制定的教学活动组织、设计和调控的策略体系。[1]因此,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都有其独特的适用条件和各自的局限性,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万能教学模式,也就无法评价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正所谓“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受课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合适的教学模式不仅要符合课程本身的逻辑特点,而且要遵循教学对象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员对授课内容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从而使教学内容真正转化为学员自己的知识、技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导向

马克思揭示了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出的学员只不过是一部操作设备的机器人,无法在实践的创新路上走得更远。“轻实践重理论”,会导致学员成为“眼高手低”,“理论一大套,行动不对号”的“半成品”,无法胜任岗位职责。只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员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和处理通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承担岗位职责,适应设备更新,促进部队发展。

根据士官任职教育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所谓“必需”,是指知识的掌握以能够满足专业和未来发展需要;“够用”,是指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2]这就要求教员不仅要熟悉专业基础课所涵盖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通信设备操作技能,同时了解学员岗位任职的实际需求,找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任职需求的贴合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单纯是为了打基础而学理论,而是要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学概念、原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样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学习不与实践脱节,在打牢通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为通信装备的使用及保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使所传授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学员的能力,进而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

四、坚持“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终极目标

士官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职业性教育,其目的在于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使学员能够满足任职岗位的需求。士官教育的任职教育特征,决定了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因此,士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岗位任职能力。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全面提高任职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综上所述,士官教育中,专业基础课的开展应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导向,坚持“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终极目标,顺应时代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提高任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薛雪东,程旭德,徐兵.关于士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246).p120-121

[2]胡涛.士官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关系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5).p71-72

[3]杨恩利.准确把握士官教育特征 推进教育创新发展[J].空军雷达学员学报,2009,23(4).p306-308

猜你喜欢
专业基础课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普通工科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尝试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贴近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
锻造适应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教员队伍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微课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
农林专业基础课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