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4-10-21 20:04王杨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

王杨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重在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索、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偏激处理,只要把教师讲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绘画中把对象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被动性、依赖性,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反而干扰了学生成长。因此,美术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转变学生以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一、 美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美术教师因为美术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影响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长时间的固定模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非常难且很枯燥,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上。有些美术教师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总是在上课时过分强调课堂结构,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平淡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各个部分限定得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课上40分钟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所谓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抵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

二、分层次、分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我对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一)导入阶段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

本阶段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明确任务。其形式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安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却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我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时,我用有趣的“贴鼻子”游戏导入,再贴眼睛、眉毛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真正做到了“玩中学”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在上《太阳》一课时,我在大屏幕上播放《种太阳》音乐视频方式导入,学生随着音乐,视频动作跟着唱、跳,快乐极了,并饶有兴趣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兴趣。如:在上二年级《五味瓶》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

(二)发展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學习美术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本阶段意在满足学生参与愿望,适当降低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这个阶段是学生主要学习的阶段,教师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化装晚会》一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朋友组合,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是本节课的要点。我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进行合作设计的实践,其次遇到难点时,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避免小组活动出现死角,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小组的人物设计工作,一个学生只能画一个人物,大家协同合作,使本小组设计的人物角色成为连贯的故事。此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想参与竞争,并想在竞争中获胜,这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

2.创造性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如:在上《办年货》一课时,同学们热情很高,都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好点子,像分工做“收银员”、“理货员”、“服务员”、“顾客”等角色的方案;分组成家庭的方案;大家建年货市场的方案等等。由于备课充分,内容全面,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首先就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爱思、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好的点子,再萌生自我的新想法,教师要通过弥补、借鉴、启发、点拨来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鼓励声中体会成功之乐。

总之,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在美术上的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新华小学)

猜你喜欢
美术教师教学
美术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