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2014-10-21 20:07华逢英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语文

华逢英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是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我们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尽可能改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不断的保持和提高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和质量,教师要深入地的学习探究性教学的最新理论,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探索性教学的实质,并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首先,多种手段启发,情景交融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其次,恰当时机启发,合作探究教学。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中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最后,因人而异启发,分层教学。学生是有差别的,因而启发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方法。眼睛不能只盯着成绩好的学生,看不到成绩差的学生,否则会造成更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分层教学、提问有高有低,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全面的提高班级成绩。

二、引导学习,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表现。同时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如:

1.问题探究法。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主张在教师诱导、点拨的“导”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2.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探究中,我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例如在教读《五柳先生传》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引发这样两个问题:(1)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2)提出假设,例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田园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学生对以上问题很感兴趣,讨论很激烈,发言很精彩。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强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尊重个性思考,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教学中可设计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如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文中的哪句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你觉得这篇文章该怎么读……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比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可以专门设计让学生探讨的问题,如人是悲剧中的五位英雄,找出感动你的语句,说说你被感动的理由;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探险途中相继死去,是悲剧,为什么还要说是“伟大”的呢?他们的死意义何在……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变学为思”,一个“思”字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语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创新的意识和本领。这种教师的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有机结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教师的“教”不仅能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会渔,而且能授人更好地渔。

猜你喜欢
探究性探究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