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

2014-10-21 20:07朱文青徐伟科闫晶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学解决对策

朱文青 徐伟科 闫晶

【摘 要】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师生关系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探究和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本质与特性,一直是中外教育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师生冲突的几点对策,为我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师生冲突 社会学 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师生冲突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加,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它严重影响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分析师生冲突形成的原因,形成相应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一、师生冲突的界定

师生冲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一提起“冲突”,人们很容易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辱骂、殴打,至流血的可怕场景。要真正的了解冲突,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学的理论中进行探讨。许多社会学家对冲突有着自己的理解。刘易斯·A科塞(Lewis·ACoser)认为冲突是“对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1]美国学家特纳认为,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乔·H·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2]克芬克认为:“冲突是指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3]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冲突是“一切从结构上产生出来的规范与期望、制度和群体的对立关系”。当我们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时,师生冲突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冲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冲突是指“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把师生冲突看作是社會冲突的思路让我们比较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学校中的师生冲突现象。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师生冲突

(一)社会转型角度

法国涂尔干对欧洲社会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引发社会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失范。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某种危机,全社会共享新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使得社会调节失控,致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无法维系,他把不能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作失范状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正机制不健全,这样会冲击社会道德规范冲击。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道德混乱状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两极分化,是非标准模糊,心态失衡等。学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在经历转型与巨变时,学校也必然会经受冲击。在物质至上、实用为本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知识丧失了本身的魅力,而是被理解为赚钱的工具,知识改变命运被理解成文凭改变命运。同时,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渐渐地失去其光彩,他们可能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靠贩卖知识谋生的人。学生为了获取文凭,不惜一切代价,考试作弊、抄袭论文。当师生关系日益演变成利益关系,并且师生互动也越来越多的出于工具性目的,这样,师生关系便出现了双重价值标准,即教师追求的世俗化,反而要求学生尊敬和服从自己;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反而要求教师在与其交往中付出全部人格。教师教学效果不好归因于学生学习倦怠,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冲突急剧加快,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二)社会组织角度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我国,学校属于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其目标是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组织的结构类型一般采用泰罗的职能组织结构或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结构。这两种组织结构形式建立在对工厂的考察基础上,上下级之间遵循严格的等级结构和明确的权力责任体系以及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组织结构安排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但是大学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他与公司和工厂不同,始终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是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组织目标偏离发生偏离,很多学校为了经济收益办各种考证班、辅导班。为了拿到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把科研当成组织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为教师制定了量化的科研考核标准,使教师工作重心从教书育人转移到靠科学研究,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师道德在量化考核方式组织中,难以被精确的衡量。学生的意见和评价在教师考核体系内占据极微小的影响。大学行政淡于服务师生,只是通过硬性指标进行管制。 教学完全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很多教授根本不给本科生上课,上课的教师大都无意倾力课堂,而这正是师生关系恶化的原发地。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与大学的理念渐行渐远,教师没有主体地位,成为学校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学生就如工厂被加工出来的产品更加被动。 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情况下,学习型组织演变成等级制的公司,师生关系则演变成官场上的上下级和商场里的老板和员工,师生关系发生扭曲。组织目标偏离,组织运行的行政化倾向,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异化和冲突。

(三)社会互动角度

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师生冲突是从微观层次上来理解师生冲突的根源所在。传统社会的师生互动有如下特征:互动规模小,互动目的单纯,互动参与者之间具有情感关系和混合关系。近十年来,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景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互动平衡关系被打破。 随着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加强, 教师手中所握有给予荣誉和分配机会的资源和权力变得愈益重要。在小学,不仅是当上班干部,参与校内活动,甚至连座位次序,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发言的机会都成为学生竞争的资源。 在大学,当学生会干部、获得评优资格甚至入党、参与社会实践等机会都由辅导员来掌握,加之学生多,资源又少,因此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且这种竞争随着家长对教育的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化。现在的家长不再像 20世纪 80年代以前的家长,把孩子放心的交给学校和老师。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其规划未来,并在未来的教育中逐步实现其规划。家长越来越多的干预学校的教育。尽管有些学校也象征性的设立家长委员会, 但是家长一般通过动用私人关系资源或直接贿赂教师的方式来预教师对资源的分配。 如果教师不能公正、公开、规范的分配资源和机会,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愤恨、抵制甚至是公开的冲突。另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球一体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途径不再只限于教师,很多新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同时接触的, 因此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越来越要求平等的话语权,甚至有些时候,学生能在某些领域对教师实现文化反哺”。[4]传统互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教师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权力增加,家长权力对教育系统的渗入以及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使师生互动变得更加的复杂,在师生之间关系互相调适的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冲突。

三、解决师生冲突的对策

(一)弱化教师这一“组织角色”中的非人格化特征。

从最狭义的理解看,组织就是科层制的载体。科层制是一种“行政体制,这种行政体制利于增强职能和权力,但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对人的需要和公众舆论漠不关心,办事拖拉,并且倾向于用公文禁止某些行为”。在学校里,教师实际上扮演了两种角色:“组织角色”与“初级群体角色”。[7]前者在接受任务时,与学校行政官员打交道,与同事产生互动,领取工资报酬等等;后者指他在班级中执行的角色:与学生发生教育互动。显然,两种角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前者是公事公办的、冷漠的;后者是灵活、具体、丰富和需要人情味的。如果一位教师的“组织角色”的色彩浓厚,就容易与学生发生过于强烈的冲突。所以,弱化“组织角色”是条良策,这就是过去我们常讲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化解冲突烈焰的清泉。

(二)消除“主客体”之争,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

过去,教育理论界在“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的问题上争论不已,或日“教师是主体”,或曰“学生是主体”,或“双主体”。[5]其实争论未分出高下,说到底也无多大意义。在一个越来越开放、文明的社会里,非得造出一个“主体—客体”的框框不可,是没有道理的。我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主体关系,谁也不是对象。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你”而非“他”,彼此的关系是人与人相互承认和理解的社会性关系。借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的观点引申开来,师关系应是一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他们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在学校这种社会情景的导引和熏陶下,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由于师生的互动是平等、直接、全面的,故而当双方因各自的差异而可能发生冲突时,也会在一种理性的架构下得到缓解,并转化成积极的功能。

(三)将制度权力和自身威望結合起来。

教师为何能取得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地位?依美国的克利弗顿等人的看法,来源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赋予教师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决定角色,角色代表权威。这样,教师权威其实是一种角色权威,是一个人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才存在的,这种权威是角色赋予他的。个人因素则是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包括其专业学识、人格魅力等。每位教师都有制度性权威,但不一定有个人威望。当一个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吸引力时,他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欢迎和佩服,他的教导也就很难让人接受。长此以往,就会不时地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敌对情形。

(四)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我和人格。

现在要找出一位公然宣称自己是搞专制的教师恐怕很难,但单纯地把民主作为手段来使用的教师并不少见。他们以为民主仅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甚至只是一种姿态,是哄小孩的小技巧,是为了让学生听从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的“民主”只会走向权力至上、教师至上,最终埋下冲突的祸根。真正的民主是把民主当作追求的目的,把民主看做是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更进一步看,教师是否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还涉及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主人的问题。大量教育失误的事实证明,剧烈而有害的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伤之后。

(五)建立“协调—冲突”的平衡机制。

师生关系是活生生的动态的社会关系。既然因这种关系而产生的冲突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就应该抛弃过去那种企图一劳永逸地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幼稚想法。要知道,有冲突,就没有真正和谐与深厚的师生关系。虚假的稳定局面可能孕育更大的破坏性冲突。明智的做法应是一方面正视、允许合理的师生冲突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冲突“制度化”,就是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设置意见本、开会、辩论、磋商等,保证学生有一个理性地发泄内心不满的“安全阀”。在“协调—冲突”相互转换的平衡机制下,在“对抗—接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就会自始至终地保持良性的互动状态。

(六)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设立正规的渠道。

随着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如果已有的正规渠道如家长委员会不能满足家长的正常需要,他们就会使用非正规的渠道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功效,明确家长对于学校以及教师的监督的权利,通过家委会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制衡。“家长开放日,加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以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家校矛盾和师生冲突,当然,问题的关键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博弈中,家长的权利应该得到有效的保证”。[6]

教育家加里宁曾做过阐释:“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母子,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同事朋友”,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又有利于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Lewis A.Coser: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M].London,FreePress,1956,Preface.

[2][3]乔.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以[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 蒋平.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5]陈振中.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0,(2).

[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5,(11).

猜你喜欢
社会学解决对策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被误解的社会学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
“美国社会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