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生态物理课堂的构建

2014-10-21 20:07倪青天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合作小组

倪青天

【摘 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实现,离不开合理有效的课堂设置。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引下,尝试创建科学有趣的生态物理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生态物理课堂;合作小组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模式已经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走出。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已经成为了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科学有趣的生态物理课堂则成为必然。

1. 生态物理课堂创建的理论基础

生态物理课堂是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从认知论的角度向教育者重新诠释了学习的本质,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于周围事物的学习和认知来源于人自身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是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外部知识的吸收和重新建构。学习成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建构能力,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发挥主动性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身知识的升级建构。然而,仅仅依靠单独个体对新知识的认知和建构存在着严重的狭隘性,只有通过学习者的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态课堂就是要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立科学的认知情境,实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

2. 生态物理课堂的创建方案

生态物理课堂的创建遵循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主要从角色转变、兴趣激发、合作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1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操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学习并非是由外部强行压入的,知识的习得需要依靠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主动构建新知识。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情,给予学生必需的帮助。在生态物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点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验案例,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奥妙。当然,教师还要起到示范者的作用。通过正确的示范,帮助学生纠正在新知识习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理解,实现知识建构的正确性。

2.2 學生兴趣的激发

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生态物理课堂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在生活经常能看到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现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差距,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强烈的好奇心理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会大大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带动全班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有效的良好互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者主动构建的知识结构,不仅不容易遗忘和退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从中国填鸭式的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2.3 合作小组的创立

学习者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习得和巩固,但若只是依靠学习者的个人奋斗,则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容易偏离知识习得的正常轨道。合作小组的创立则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在生态物理课堂中,合作小组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差异设立,由学优生、学困生等不同学情的学生平衡搭建。不同的学生在小组的分工不同,共同合作,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整个小组共同进步的目的。

3 生态物理课堂的实施案例

下面,笔者将以讲解“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为例,具体说明生态物理课堂的创建。

步骤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流过水轮机,驱使水轮机转动的动画画面和水流动的声音,形象生动的动画一下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出所有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积极的学习动机为后来的小组合作与协同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步骤二,教师继续展示电路中灯泡的发光和电铃的发声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搭建水流和电流间的联想桥梁,从而自然地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步骤三,各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导学案展开自学自研,每个小组先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讲解,相互评价,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出小组学习中的兵教兵的功能。同时各小组的组长负责收集组内有疑惑和有争议的问题。比如:电流的其它几种单位之间的关系、电流表为什么会有三个接线柱、电流表上那么多的数学到底如何来读、电流表为什么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等等。

步骤四,各小组间协同学习。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来叙述本小组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则积极帮助陈述小组设计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地倾听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对其中某些细节上的问题加以精讲点拨,直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步骤五,教师引导各小组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升华。比如总结出电流表使用的“两要两不要”原则和电流表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

步骤六则是生态物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此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当堂检验和反馈,对于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再探究,学生通过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完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在“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整个这节课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提升,直到全面理解的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习得模式。

建构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生态物理课堂真正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情境中,实现了个人的知识建构。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大大优化了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998(1).

2. 孙兴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12).

猜你喜欢
合作小组
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中职体育课堂研究
基于特质分析的小组分工与座次研究
高中学生合作小组建立与运作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中职生自己动手制作应用文写作模板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