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笔下的民间世界

2014-10-21 20:07徐素伟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湘西沈从文

徐素伟

【摘 要】对都市文明流露出极度的厌恶和轻蔑的沈从文对他的湘西民间世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真实地写出了湘西边地人民生活自然自在的状态,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民间世界

沈从文出生、成长的边地湘西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甚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抗战结束之后,湘西与世隔绝的状态都并未完全打破。但是出于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渴望,沈从文选择了离乡出走。但是走向现代都市的沈从文从城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挫败,迷惘,困惑。现实远没有想象美好,理想失落后的沈从文转而向自己曾努力摆脱的家乡寻求心灵的慰藉,在回忆与书写中建构起自己灵魂的栖息地。对都市文明流露出极度的厌恶和轻蔑的沈从文对他的湘西民间世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真实地写出了湘西边地人民生活的自在状态,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真实面貌。

“民间”的内涵很复杂,本文使用这一概念是遵循陈思和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表的《民间的浮沉》和《民间的还原》两篇论文中对“民间”的定义。他所使用的“民间”是指中国土地上滋生的文化现象,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指来自中国传统农村的村落文化的方式和来自现代经济社会的世俗文化的方式来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描述生活的文学创作世界;第二是指作家虽然站在知识分子的的传统立场上说话,但所表现的却是民间自在的生活状态和民间审美趣味,由于作家注意到民间这一客体世界的存在并采取尊重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霸权态度,使这些文学创作中充满了民间的意味。笔者以为沈从文塑造的湘西边地世界具有浓郁的民间意味。

一、自然自在的民间世界

沈从文是一个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作家,他的兴味在于远离时代大潮的“蛮荒之地”——与世隔绝的边地湘西。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风俗,真实的湘西儿女,湘西的一切都第一次在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沈从文用抒情的散文笔法给我们描绘了千里沅水和武陵山系这个化外之地的美丽世界。读者对《边城》的开篇一定印象深刻:“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①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桃花源般的化外之地,山水秀丽,令人陶醉,让人着迷。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景物是千姿百态的,“如远山,积翠堆茵,烟云变幻;如悬崖,面壁翘首,夹江矗立,被夕阳映炙,成为五彩屏障;如狮子洞,宏敞深幽,回壁光润如玉,洞中泉水,夏盈冬暖,鱼蝦随水来去终日不绝;如溪流,两岸芷草漂浮,谷生幽香;如飞禽,野鸳画眉,鸣声宛转悠扬……”②这一切都呈现着湘西的天然风韵,像一首牧歌,诗意盎然。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汉、苗、土家各族杂居之地,长期的与世隔绝使得民间保留着一些特殊的民俗风情。《 边城》中沈从文为我们呈现了龙舟竞渡的场面:“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③多么新奇有趣!透过这些风俗画,我们看到了湘西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淳厚古朴的民性。

沈从文说:“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也较熟悉。”④因此,沈从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描写中更多关注的是人,是那鲜活的生命。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具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的人物。他们重义轻利,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自然真实,直率醇厚,有湘西人自己的做人规范。在《柏子》、《雨后》、《野店》、《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等作品中,沈从文将笔触伸向湘西的童年时代,从男女爱情这一角度出发,发掘出湘西儿女自然、原始的生命形态。如《旅店》里的寡妇黑猫没有承受道德的约束力,她需求的是另一种力——“一种圆满健全的而带有顽固的攻击,一种蠢的变动,一种暴风雨后的休息。”⑤又如《柏子》里柏子生活的全部乐趣是同他心爱的女人邂逅。这些作品塑造的湘西儿女单纯、质朴、充满原始的野性,爱得真挚、热烈,充满着原始生命活力,洋溢着生命的自然之趣,自由,无拘束。这是一种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典型的代表就是翠翠。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沈从文理想中的生命样式:美丽、善良、淳朴、勤劳、重感情、尊道义,是纯洁的精灵。

二、审美观照下的民间世界

自然自在的民间世界经过创作主体的心灵观照而具有审美价值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审美意义的民间文化空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的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健康人性的追求;二是民间的世界通过作家的审美,过滤掉民间丑恶的部分,对民间美好生活和健康人性的期望。向往美好的生活和追寻健康的人性是乡村子民也是作家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间世界是经过他的审美观照后呈现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他的欢欣与忧虑。凭借回忆与书写构建的边地,拥有自然的美景、古老的风俗、善良的百姓、纯洁的灵魂,传递出了桃花源般的神韵。他试图用这样健康、原始、充满活力的生命与现代都市文明相抗衡。在他看来,都市文明生命力不足,人性丑陋。尤其是都市上流社会,在沈从文笔下,就是一幅庸俗、浅薄、腐化、堕落的群丑图。有学问的教授却有着肮脏的内心世界,“绅士”和“绅士的太太” 们精神空虚、生活糜烂。在这些人身上,天真早已失落,古老的价值与道德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对金钱、物质的崇拜。

猜你喜欢
湘西沈从文
当代湘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湘水书写
一桥飞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沈从文曾言必自称“老子”,后因见到一“宝书”,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湘西民间小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