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的发展

2014-10-21 14:22王春明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交互新媒体

王春明

【摘 要】本文对于电子音乐的四个发展时期以及基本概况进行梳理。

【关键词】电子音乐 交互 新媒体

电子音乐的初创阶段是具体音乐,具体音乐的中心在法国巴黎,它的创立时间是1948年,代表人物为皮埃尔·舍弗尔、皮埃尔·亨利和吕克·弗拉利。代表作品有《地铁练习曲》(皮埃尔·舍费弗尔)等。具体音乐创立对于电子音乐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是革命性的。为后来的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具体音乐创立了全新的音乐创作的理念,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方式。过去的创作模式是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写作乐谱和演奏乐谱。具体音乐改变了这一切,它使用自然界存在的“实际”声音来进行音乐创作,改变了过去创作过程中不能听到音响实际效果的方式,直接面对音响本身来创作,扩大了音响的来源空间,扩大了音源的概念。其次,确立了以设备为中心的创作模式,以技术为先导,这也为以后的电子音乐创作创立了固定模式,采用了“人机”的创作模式。第三,独特的音乐传播概念,创立了独特的音乐会的模式,就是“无人演奏”的音乐会,还有就是提出了音乐“空间”的概念。传统音乐的创作,主要是乐谱的写作,作曲家不会考虑“空间”的意义,具体的演奏场地与音乐表现没有太大关系,没有音乐“空间”的概念。而具体音乐的音乐演奏(回放),就是考虑演奏的空间,当然在技术方面也为此种“演奏”提供了保障手段。

电子音乐的第一次浪潮是“磁带音乐”(Tape Music),从20世纪50年代以模拟磁带录音技术制作为中心开始,它有两个创作中心,法国巴黎和德国科隆,并且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代表人物有吕克·弗拉利,弗朗索互·拜勒,卡尔海因慈·斯托克豪森。代表作品有《青年之歌》(斯托克豪森)、《杂交》(吕克·弗拉利)。《复合颤音》(拜勒)等。磁带音乐明确了电子音乐制作的三个重要环节:音乐的产生、处理和传输。而且,法国和德国的流派在创制方面也有差别。在音乐主题内容表现方面,法国较为感性,在声源获得方面,法国派主要来源自然界的真实声音。而德国派的声音来源,主要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另外,德国派的创制群体多为作曲家的参与,所以具备了独特的特点,如对音乐“空间”的概念,并且在音乐创作方面大量实践。

电子音乐的第二次浪潮是电子声学音乐,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影响至今。电子声学音乐使电子音乐创制趋于更加成熟,它以电子声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制作电子音乐,它突出的特点是新技术的运用,如电子合成器,计算机,数学技术,突破了具体音乐和磁带音乐的创制形式。使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设备,如模拟调音台、多轨模拟录音机、电子振荡器、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等。成立了专业的电子音乐机构,如INA-GRM、IMEB(国际电子音乐研究所)。代表人物有伊夫﹒马莱克、贝尔纳﹒帕尔梅奇雅尼等。代表作品有《为她的大合唱》(伊夫﹒马莱克)、《创世纪》(帕尔梅奇雅尼)等。

以法国作曲家为主的电子声学音乐创制,它们的声音来源与以前有很大差别,他们采用特别的声音录制方法,来创制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后期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充分地继承了传统音乐创作中的理念,把对声音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声音更具表现力。其次,在声音处理环节中,他们也强调个性化,如法国派使用自己研制的工具,如“GRM﹒TOOLS”,如Bandpass(带通)、Comb(梳状滤波)、Delays(延迟)、Doppler(多普勒)、Freeze(冻结)、PitchAccum(音高积聚)、Reason(共振)、Shuffing(搅拌)等处理手法。再次,在电子音乐演出方式方面。他们也极创新性、构建全方位、多声道的演出空间,形成了纯电子音乐、混合式电子音乐的多媒体式电子音乐的三种表现方式。

计算机音乐时期。计算机音乐在技术平台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前期的模拟技术整体上向数字化转化,它主要利用计算机算法程序为主,来创制电子音乐,而体现出了“软件化”的方式,也是一场技术的革命。计算机强大地处理能力,使创制手法更加多元化,稳定性也大大增强。计算机音乐是“计算机”化的音乐,在电子音乐三个创作环节中,即产生、处理和传输方面,都体现出“计算机”化的。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方式,是“计算机”化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创制者的身份界定为“编程者”,而计算机成为“产生声音”的主体。而且,计算机的音乐由于强大而发展迅速的硬件的支持,使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更趋开放化,自动化智能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在计算机化电子音乐高速发展的今天,其表现方式也得以更加成熟。继承和发展为三种模式:纯粹的计算机音乐、混合式的计算机音乐和新媒体化的交互式为主的计算机音乐。而且第三种模式,甚至有人把它称为电子音乐发展的崭新阶段,从交互媒体艺术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为“跨界姓”、“融合性”和“网格化”,是很有道理的,从此也看出它较强的影响力。新媒体交互式电子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实时性”和“交互性”。所谓实时性,是相对“声音的产生”这个环节而言的,它的声音的产生是在现场的得到的,而不是在工作室中预制的(当然,创制中也有预制的成分,但不是主流的做法)。所谓“交互性”它采用的方式并不是预制的现场演奏,而是将现场演奏(如果有的话)的声音,传输进计算机,通过MaxMSP的处理,与现场演奏的乐器(或者装置发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现场观众听到这两种声音的“混合”,它们存在的方式就是交互。

参考文献:

[1]陈强斌:“感·動新视觉电子音乐会”,《大美术》,2007年。

[2]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吴粤北:“论计算机音乐与计算机作曲”,《计算机世界报》,1996年。

[4]陶辛:“计算机音乐思维研宄”,《音乐艺术》,2001年第四期。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交互新媒体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
电子乐的过往今昔
汇四方之气 奏音乐强音
电子音乐应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