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体会

2014-10-27 10:20黄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皮肤病应用

黄虹

关键词: 和解法;皮肤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1-0027-02

和解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本法应用范围颇广,笔者将其用于皮肤病的辨证治疗,常有意外之效,现介绍如下。

1 和解少阳治疗带状疱疹

和解少阳法是治邪在足少阳胆经的病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邪在半表半里,既可出表而解,亦可入里而生他证。为此,治宜清透并用,补散兼施,既要透散半表之邪,清泄少阳之热,又要防止病邪深入。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多因肝气郁结,化火生毒;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或外染毒邪,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发。临床也见部份病人是内因胆经郁热兼染外邪而致。

彭某,男,52岁。左胁肋部疼痛伴水疱10余日。患者10余日前因劳累后感左胁肋部皮肤疼痛不适,继之沿疼痛部位皮肤出现成簇片状丘疹、水疱,经西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内服和外用),水疱已干涸结痂,但疼痛减轻不显。来诊时见:左胁肋部疼痛,小片状色沉及结痂,伴口苦,心烦,胃脘不适,纳食不佳,舌质淡苔薄黄,脉弦。诊断:带状疱疹。证属邪郁少阳,气血失和。治宜和解少阳,活血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炒柴胡15 g,炒黄芩15 g,党参15 g,法半夏15 g,炒川楝子15 g,炙乳香10 g,炙没药10 g,大青叶15 g,丝瓜络10 g,砂仁10 g,甘草5 g,蜈蚣2条。3剂,水煎服,2天1剂。6剂后,疼痛消失。

2 调和肝脾治疗丘疹性荨麻疹

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证见腹痛泄泻,下利后重;或胸闷胁痛,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神疲食少,皆以肝郁气滞与脾虚失运症状互见。治宜养血疏肝与益气健脾并用。代表方为痛泻要方。丘疹性荨麻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阻而发。

张某,女,56岁。躯干、四肢皮疹伴痒5天。患者5天前外出游玩加之饮食不慎,躯干、四肢相继出现风团样丘疹,瘙痒明显,自服“扑尔敏”及外搽药膏后,瘙痒可暂时减轻,皮损消退不明显。来诊时见:躯干、四肢散在红色风团样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可见粟粒大水疱或抓痕,伴瘙痒,时有脘腹胀痛、矢气,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诊断:丘疹性荨麻疹。证属肝脾不和,湿邪阻滞。治宜泻肝补脾,利湿止痒,方用痛泻要方加减。处方:陈皮10 g,白术15 g,白芍30 g,防风15 g,苍术15 g,厚扑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九里光15 g,炒神曲15 g,槟榔15 g,乌梢蛇20 g。3剂,水煎服,2天1剂。1周后皮损消退。

3 调和肠胃治疗湿疹

调和肠胃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挟杂之证。证见脘腹痞满,呕恶噫气,肠鸣腹泻或腹痛,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宜寒热并用,苦降辛开。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湿疹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日久肤失濡养而致。

李某,男,68岁。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痒反复发作2月,加重5天。患者2月前因饮食不慎,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自用药膏外搽,症状可减轻,停药又发。如此反复,皮损渐增多,瘙痒剧烈,尤以过食辛辣厚味时加剧。来诊时见:躯干、四肢泛发散在红斑、丘疹,抓痕,部分皮损簇集成片状,有少许渗液,伴瘙痒剧烈,口苦,时有反酸,大便时干时虚,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诊断:湿疹。证属肠胃不和,湿热内蕴。治宜调和肠胃,利湿止痒,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黄芩15 g,川黄连10 g,法半夏15 g,九里光15 g,掉毛草20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茵陈15 g,炒神曲15 g,槟榔15 g,银花10 g,连翘15 g,乌梢蛇20 g。3剂,水煎服,2天1剂。6剂后,皮损大部份消退,瘙痒明显减轻。

4 讨论

“和解”一词,最早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诸汤方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之二》:“和者,和其不和也;解者,解化之,使之不争而协其平者也。……病之不专在表,不专在里,不专于虚,不专于实,难任汗下补泻之药,而又总不离汗下补泻,虚实互为乘除者,悉类聚于此,为和[FL)][SD1,1][FQ(9*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解之剂。”又如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维有和之一法焉……。”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由此可见,和解法是运用寒凉、温热、辛散、补益等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疏通表里、和解寒热、调理脏腑从而调和阴阳气血等作用的治法。皮肤病虽发于肌肤表面,实则与脏腑、气血机能的失调密切相关,临证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和解法是一有效方法,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病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或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脏腑虚极之寒热等,不宜用。②脾胃虚弱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泻等,不宜用。亦如《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猜你喜欢
皮肤病应用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